第一章角色定位的心理認同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個人都要擔當著一定的角色。並且這種角色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社會給了女人很多的稱呼:女兒、妻子、媽媽、大姐、妹妹、阿姨等。這些角色既充滿著溫馨,也承載著責任。作為女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善於定位好自己,並以良好的心理嗬護好自己。第一節女兒角色的定位與心理認同
女兒是女人一生中首個登場的角色,這也是一輩子的角色。身為女兒,要懂得聽父母的話,上學時要勤奮當個好學生,尤其長大後,更要懂得珍愛自己,經營好自己的生活、情感和事業,當個父母眼中懂事且能幹的心肝寶貝,讓自己父母安心和放心。並且要懂得感恩,做好女兒的本分來孝順父母。
1.父母對女兒的影響
女人從出生,就圍繞於父母身邊,從小到大,她的言行受父母的影響最多,比如:對待小動物的態度,對待親情的態度,對待自己身為女兒身的態度。
女人受父母的影響還有,比如:凡事應小心謹慎,走路要目不斜視,吃飯不準吧唧嘴,坐要兩腿並攏,寫字時不準聽音樂等,雖然這些都是良好的行為準則,可是,父母所教的一切因為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使女人迷惑不解,卻可能導致女人從心理、行為上表示叛逆。要不然,社會上怎麼會經常發生女孩早戀或離家出走的事件,而所有事件的始作俑者,皆為女人選擇了逃避的方式。甚至,到女人成家以後,她還可能將性格中的不穩定性表現出來,如:對老公的行為進行監控,對身邊其他有魅力的異性表示趨附等。
當然,父母對女兒的影響遠不止這些,女人從父母那裏得到的溫暖,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她可以在外拚拚殺殺、強裝笑臉,但是,一到父母身邊,她就可以叫苦說累,並且,在父母眼裏,她永遠是父母的小棉襖,永遠是那個跌跌撞撞奔向父母懷抱的小女孩。
在中國,有句俗語說的好:男人娶了媳婦就忘記了爹娘。很多中國男人在成家前對父母還有時刻掛念,時常記得父母的養育之恩,即便工作再忙,也會記起家中的父母,時不時電話問候,但是一旦到了談婚論嫁,男人思想很容易發生一些自己都不太注意的微妙變化,為博得愛人歡心及其對方家庭的認同,逐漸將精力轉移到女方和女方家庭,婚後,為表對嶽父大人們的尊敬,通常也是不遺餘力,這一切造成對自己父母關係的疏遠,留給了父母女兒比兒子孝敬的鮮明對比。
其實在中國,絕大多數父母並未想過要圖子女回報,反而更多的是希望子女能一輩子平平安安就是福,正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回報話題更多的還是出於父母的一種被動感受,為子女操勞一輩子的一種潛意識下的心理對比,老人家也隻不過是圖份心靈安慰,並不需要子女多少物質回報,隻需要老來時子女常回家看看,多幾句貼心知心的話,幫幫父母料理一些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知父母冷暖,必竟人老最怕孤獨,所以,這一切看來,在父母眼裏就是子女最大的孝道,老人便也很開心了。可就是這麼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孝舉,在中國,通常是父母感受來自女兒女婿的孝順比兒子兒媳婦要多,而且這類現象著實很普遍。
2.女兒角色的責任
很多女兒在成家之後,麵臨著自己身為獨生子女,有兩個家庭的父母需要孝養的責任。作為女性一生扮演多種角色,為人女、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等。如何敦倫盡分,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是需要有智慧的。對於隻有女兒的家庭,女兒出嫁住在夫家,父母的確是冷清了很多。如果年紀老了,身體不好,自然是有孩子在身邊比較好,那麼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女兒呢?
(1)主動溝通
作為女兒平時要多與父母聊一聊工作和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父母說說心理話,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閑暇的時候學會主動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或飯後,和爸爸媽媽主動談談自己的高興的事或不高興的事,與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樂。不要動不動就和父母頂嘴,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體諒父母的心情和難處。
父母是願意和女兒溝通的,溝通是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及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法。而不同方式的表達會令人對你產生不同的看法。要和父母有良好的溝通先要對他們有所了解並去實行,如此一來可以知道父母的生活細節以增加話題,另一方麵亦可以增加親子間的溝通默契。
(2)尊重理解
有事外出,應主動與父母聯係,免得父母擔心,特別是身為女兒,父母親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女兒的安全,同時還要多聽聽父母的觀點,同時也要提出自己的觀點。當觀點發生分歧時,雙方要冷靜思考產生分歧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達到求同存異的溝通結果。
怎樣才叫作尊重父母?最簡單工作便是聽取他們的意見。當你遇到一些難以解決又不懂處理的情況,可以詢問他們,讓他們覺得很受尊重。
(3)關心父母
小時候是父母照顧我們長大,而在父母年邁體衰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盡女兒的孝道去照顧他們。
在我們一如既往心安理得地享用媽媽做的三餐的時候,入睡前還聽著爸媽說寶貝晚安,家務活仍然由父母全包,去商場隻想著先給自己添新衣的時候,會不會想到,是時候該反過來由我們來為父母做這些事了?
讓父母因為我們的愛而感到幸福簡直是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更不用說和他們一起做飯、打掃房間,冬天陪他們去商場購置冬衣,想想我們年幼時父母如何照顧女兒的呢?用我們享用過的慈愛、耐心、關切來愛我們的父母。我們會發現,擁有一雙健康快樂的父母,是我們人生的一種成功。
(4)多些寬容
遇事不必斤斤計較,因為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也是我們最愛的人。換位思考一下,父母和我們之間有代溝是很正常的,他們不理解我們的想法我們也不同意他們的想法,可以想個折中的辦法,隻要想想無論父母是什麼想法他們都是為我們好的他們是永遠不會害我們的。
(5)孝順父母
“養兒防老”這一多少年沿襲下來的傳統觀念,如今悄然發生變化。“生男生女都一樣,出嫁閨女也養娘”、“兒子是晚禮服,女兒是小棉襖”已越來越被人們認可,老年人切身感受到女兒對父母的關愛不遜兒子,甚至比兒子還好。
如今,女兒養老成為時尚,隨著男女平等觀念的深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的深入開展,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育觀念,“養女防老”也在成為一種習慣。女兒作為父母的贍養人,逐漸從稀少變成社會的一種正常習慣。在物質贍養、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方麵,女兒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作為女兒要時時刻刻想著父母親,做到百善孝為先。
女性需要堅強,作為父母值得驕傲的女兒,不要以為堅強是男性的,女性以柔以弱為美。這是片麵的。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會麵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的,就像野牛在草原上,獅子的眼睛總是盯著最弱一個。因此,在生活上、工作上、出門在外都要學會堅強。哪怕是再苦再累再疲憊,也都要抖擻精神說話,挺起腰杆走路,做父母最堅強的女兒。
貼心小提示
女兒是爸媽的貼心小棉襖,在與父母親親近的時候我們就要發揮小棉襖的功效,不要把我們對父母親的愛埋藏在心中,那樣就阻礙了我們與父母親良好的溝通,現在來向大家介紹幾種方法:
1.和父母一起聊天
節省出一些逛街、打扮的時間來和父母好好的聊天,不要以為自己已經是大人就覺得自己的很多事情該由自己解決。當父母發現自己的隱私後大發雷霆自認為觸犯了自己的隱私權時,有沒有想過是自己的封閉已經讓父母擔心,你的父母已經不知道你的所思所想。你正遠離自己的父母。不如由你主動高訴父母你的喜好,你的朋友,你的趣事。讓他們能分享你的生活。
2.用語言讚美父母
有時候我們會抱怨父母總是看不起自己,總是對自己不滿意時,其實我們仔細想想自己本身有讚美過自己的父母嗎?比如說,當看到媽媽為自己整理東西時,知道爸爸為這個家努力工作以後,你會對他們怎麼說?當他們聽到你的讚美時,猜猜看,父母當時的反應會是怎樣的?所以當父母在工作、學習上取得成績時,建議你把對父母的讚美表達出來。
3.給父母節日的祝福
記住一些節日和父母的生日,給爸爸、媽媽寫幾句話,表達你對他們的問候與祝福。然後,請爸爸、媽媽寫一封回信。你們知道嗎?我們簡短的一聲問候與祝福竟讓我們的爸爸媽媽們激動不已,生日要送禮物,祝他們生日快樂!沒有特殊情況要與他們共吃生日午餐。第2節母親角色的定位與心理認同
女人在父母的嗬護下不斷成熟長大,當結婚成家以至使自己的孩子“哇哇”墜地那天起,就自然地塑造了一個人生最慈愛而偉大的角色——母親。
然而,如何做一個稱職的母親,是身為女人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人之母不但要哺育孩子,還要把孩子從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嬰兒培育成亭亭玉立的姑娘或生氣虎虎的男子漢。對此,要注意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行表率影響自己的孩子。
1.認識母親的角色
母親,是天底下最美麗、最溫暖人心的字眼。孩子是母親生命的延續,而陪伴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是每一個母親的願望。在孩子的身上,母親總能找到自己年幼時的影子,能看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和人生的希望。每一個母親都期望給孩子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用母愛幫助孩子迎接成長路上的每一個挑戰。母愛就是孩子的天堂。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站,母親在家庭中承擔了許多教育孩子的工作,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母親溺愛孩子,孩子大多都會變成任性、刁蠻、自私。在獨生子女家庭中,這種母親最為常見。她們過分地遷就孩子,寵唉孩子,讓孩子成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稍有不如意,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就會哭鬧耍賴,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樣的孩子永遠體會不了大人的難處,心中隻有自己。如果不加以管教而聽之任之,他們就會變得任性、刁蠻而且自私。
母親忽視孩子,隻是扮演一個陌生人的角色,會導致孩子形成冷漠、消極、孤僻的性格。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就像一個陌生人一樣,並沒有細心的嗬護與培養,使得孩子從小就失去了一份至關重要的母愛。孩子從小的性格發展是形成孩子今後重要性格的關鍵階段,沒有母愛滋潤的孩子大多會變得冷漠,不懂得關愛他人,而且孤僻不願與他人交流。
母親家庭暴力,孩子就會變得乖戾,使得孩子對他人充滿仇恨、有暴力傾向。雖然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不打不成材”,但是如果過分的使用暴力不但不利於孩子的家庭管教反而會使得孩子也傾向於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樣的母親教育孩子時缺乏耐心,不懂得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孩子一有分歧,就采取暴力的方式讓孩子屈服,小孩子也會采用這種過激的方式來宣泄自己內心的情緒。這樣的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懂得如何與人和睦相處,甚至還有可能會變成暴力者。
當孩子逐漸長大後,母親會發現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實際問題。孩子不聽話了,不愛和自己交流了,不愛學習了,等等一係列的問題都會給母親帶來困惑和煩惱。做母親是一個獨有的人生經曆,無法溫習,無法重演。所以,母親們都是在依靠自己並不豐富的經驗,不斷的摸索著教育孩子的正確態度和方式。我們需要向母親們傳達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注意點,以幫助她們更好的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務。
一些母親愛做孩子的“打擊者”,給孩子各種各樣的難題與困惱,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堅忍不拔的性格與品質,孩子們經過磨練逐步變得堅韌、勇敢和自立。或許有一些家長認為這樣做會對孩子們太殘酷、太不近人情,但是孩子在經曆了這些艱難困苦後,結果會讓家長們很滿意,那就是孩子們會變成成為堅強、勇敢的好少年。讓孩子從小就經受磨難、感受生活的艱辛,以此成就他們堅韌不拔和獨立自主的精神。
母親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與理解,與孩子做好朋友,這樣孩子就會謙和、善解人意。這類母親,沒有家長的架子,與孩子完全是平等的。她們總是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喜歡與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聊天。她們往往是第一個知道孩子們心中秘密的人,她們會為孩子保守秘密,直到孩子願意將它公開為止。她們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大人看待。孩子也會尊重這樣的母親,把她視為自己最為信任和親密的朋友。孩子也會形成謙和、尊重他人、善解人意的良好性格。
2.做好母親角色的方法
從教育子女的方麵來看,母親的職責與責任是不能取代的並且富有決定性的意義。孩子對母親的情感流露最敏感,往往母親溫存,孩子愉悅;母親認真,孩子順服;母親嚴肅,孩子規矩;母親專製,孩子膽怯;父母嬌慣溺愛,孩子就不能自製,甚至吵鬧、折騰。因而母親要把對待孩子的態度作為教育的重要手段加以運用,用好這最有效的“情感武器”,以塑造孩子今後的性格。
(1)和藹可親
母親應該對孩子快樂、歡笑、友好、禮貌和尊重。有時母親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孩子,培養孩子們獨立的人格和自製的能力。母親對孩子的愛心流露應服從於教育,這是使孩子活潑、聽話的藝術。為此,要心裏把他當孩子,表麵把他當大人;心裏疼愛極甚,表現保持平靜;心裏非常關切,表麵往往佯裝大意。這種情感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活潑、聽話而不撒嬌,做事認真而專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能讓孩子感到,因為有了他,給家庭帶來了歡樂;而要讓他覺得,因為有了父母,給他帶來了幸福,他是一個負債的人。”母親們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幸福而明理嗎?那就一定要這樣去做。
(2)學會尊重
家長學會尊重孩子是最理智和最深厚的愛,能使他獲得健康、完善的人格。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說過:“你不把孩子當人,他長大了就做不了人。”我們在生活中一定經常見到許多不知自珍自愛、缺乏自立自信,或懶散墮落、或粗野橫暴的青少年,可以說他們其中的大部分幼年都是未得到尊重的孩子。
尊重孩子要多用禮貌語言,民主平等相處;不把孩子當玩具、笑料,切忌過分開玩笑;禁止把孩子當出氣筒,不侮辱、打罵和粗暴地對待孩子;不當麵議論孩子的缺點、弱點和錯誤,不要在他人麵前數落孩子的不足,發泄自己的不滿;孩子過了嬰幼兒時期以後不要經常摟在懷裏,親在嘴裏,要鼓勵他站直、坐正、好好說話;不哄騙孩子,說話算數,做事認真。
(3)鼓勵表揚
母親要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好孩子,爸爸、媽媽、老師和人們都喜歡他。“自我意象”好是孩子們上進的重大動力。要經常在鼓勵、表揚中培養孩子好的“自我意象”,使孩子們即使犯了錯誤時也會相信自己會馬上改正過來。鼓勵應該走在行為的前麵,表揚則在行為之後及時進行,但表揚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用言語的敷衍和哄騙,也不應該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