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源流及發展
佛教禪宗起源於印度,而我國禪宗的出現,則體現了我國傳統思想文化同印度宗教學說的融合與吸收,是我國古代佛教徒對印度佛教思想的發展與創新。經過曆代禪師們的發揚光大,禪宗已經發展成為我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
第一節基礎知識
禪宗是我國佛教的一個宗派,以菩提達摩為始祖,故又稱達摩宗,它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禪宗作為中國固有文化與外來的印度佛教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用現代的說法,禪宗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什麼是禪
禪是梵文“禪那”的略稱,原出自《奧義書》,為印度教術語。意為“思維修”、“靜慮”、“定慧均”,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的,就是在生活中靜靜過濾碎片,修正錯誤的思維,拋棄惡念。禪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習瑜伽的高級階段。後為佛教所吸收,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是佛教禪宗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
禪是佛教很重要而且最基本的修行方法。但是禪宗所說的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感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其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正如潘國靜禪師說:“禪來自於生活,是長期對生活積累時的感悟。”
禪學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認為真正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自我們內心的感悟來解決問題,尋回並進入自性。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任何邏輯、任何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於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適合解決自我的問題的。簡單而言,禪就是一種最為簡單而且是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什麼是禪宗
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又稱宗門,它始於初祖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漢傳佛教宗派大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特色。
我國在禪學方麵有一支突起的異軍,那就是所說的“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禪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感修感悟的祖師禪。
菩提達摩東渡以前,中國已有佛教禪學在流行。主要是東漢後期安世高和支婁迦識的譯經的流傳,以安世高、支婁迦識、佛陀跋陀羅(覺賢)為代表。當時禪學為“以教修心禪”,有安般、念佛、五門、實相四種如來禪法,但修習的人還很少,其漸悟、頓悟之說為後世禪宗的建立和發展從教理上奠定了基礎。這就是禪宗萌芽階段。
北魏時期菩提達摩東渡,幾經波折來到了嵩山,他將禪法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時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淨”的漸修,數傳漸漸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最後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有《六祖壇經》。
禪宗的流播地區主要為江南一帶,集中於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帶。禪宗在我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對我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大受歡迎,並且其影響力擴散至世界各地。
禪宗的別稱
在禪宗進入我國的早期階段,初祖菩提達摩遊曆到嵩山少林寺,在那裏獨自修習禪定。寺中的道育、慧可二個沙門對菩提達摩非常禮見,並侍奉菩提達摩四、五年。
菩提達摩感覺他們的心意很誠,就開始向他們傳授禪宗的真諦佛法。又把四卷《楞伽經》傳授給慧可,說,我認為這本經書最合適中國人的根器修行,你如果依照這裏麵修行,就可以脫離塵世。並立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16字,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我國佛教最大的宗門,後人便尊菩提達摩為中國禪宗的初祖,所以禪宗又稱達摩宗。
而在禪宗一門中是以心心契合的證明來表示佛法的傳承,稱之為“千聖不傳的禪”。
所以對文字記載,有著字斟句酌的辯證,在傳承佛法的過程中,雖有不同的說法,但是禪宗授法的由來,就是憑借迦葉心領佛祖的正覺為禪宗的起源,自稱得佛心印,即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
拈花微笑的傳說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語。其傳說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該經記載:“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幹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麵。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
現在,拈花微笑一般都用來比喻徹悟禪理,後又用來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有一次在靈山法會上說法,這時大梵天王來到座前,將一朵金色的波羅蜜花獻給釋迦牟尼。然後坐在最後的位子上,準備聆聽釋迦牟尼說法。
但是佛祖釋迦牟尼拿過這朵獻花之後,卻意態安詳,一言不發,隻是舉起這朵金色波羅蜜花給他的弟子觀看。傳說當時聆聽說法的天上人間諸神有百萬之眾,可沒有一個人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唯有佛祖十大弟子中的摩訶迦葉對著佛祖輕輕微笑。
於是釋迦牟尼對大家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現在,這無上的大法可以付托給摩訶迦葉了。”然後便把平時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的傳說和衣缽真傳的典故。
禪,就在拈花微笑中產生了。這個傳說是禪及禪宗的起源,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什麼是如來禪與祖師禪
“祖師禪”與“如來禪”是兩種不同的修持方法。其實,起初在佛說法時,並沒有什麼如來禪與祖師禪的區別。而是後世禪家衍生出來的。
祖師禪又作南宗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下來的,至六祖慧能以下的五家七宗之禪;如來禪是指經教裏的禪法,因為它是如來講解的,所以後人叫它如來禪。
一般來說,如來禪的修行體悟是按照四禪八定的次第來修,是漸修的道路;祖師走的是頓悟的道路,即六祖所謂:“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兩者的所悟的皆是真如,無別。
用心經來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如來禪的修持方法,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是祖師禪的修持路線,但最後的結果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東土五祖分別是誰
“東土五祖”是一個佛教名詞,是指佛教禪宗在我國的5位創始祖師,他們分別是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東土五祖對於禪宗的興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北魏時期初祖達摩來到中國修行,傳說他麵壁九年,修持得法,入滅前囑咐弟子慧可宗學奧秘,傳授了袈裟和《楞伽經》,讓慧可弘揚傳承,從此建立了中國大乘禪宗體係。
禪宗傳至僧璨時命運維艱。禪宗弟子都是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無固定道場。
這種艱難的情況到了四祖道信時則有所改變。唐初,道信入住湖北黃梅雙峰山,大弘禪宗,弟子多達500人。傳至五祖弘忍時,禪宗又得到發展。弘忍得到了道信的心傳,被稱為禪宗五祖,世稱五祖黃梅大師。弘忍提倡離塵山居,廣宣禪宗心法,禪宗在弘忍的弘揚下,發展很快,成為中華佛教大宗。
什麼是西天二十八祖
西天二十八祖,是指印度禪宗中的28位遞相傳承的祖師。
相傳迦葉在獨得佛祖的“心傳”,並承接釋迦牟尼的袈裟和缽盂後,便被尊為西天第一祖。不久,他以佛教領袖的身份主持了第一次結集討論三藏經典的會議。
三藏結集後不久,他對阿難念了一首偈語。於是“正法眼藏”又傳到了阿難這裏,阿難成了禪宗二祖。
之後二祖阿難在入滅前也對商那和修念了四句偈語,商那和修領受衣缽成了西天禪宗的第三位祖師。
根據《付法藏因緣傳》所說,在四祖優婆鞠多之後的曆代祖師是:五祖提多迦尊者、六祖彌遮迦尊者、七祖婆須蜜尊者、八祖佛陀難提尊者、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十祖協尊者、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十二祖馬鳴尊者、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十四祖龍樹尊者、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祖羅喉羅尊者、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二十祖闊夜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槃陀尊者、二十二祖摩努羅尊者、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共二十四位。這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說法。
我國禪宗堅持“二十八祖”的說法,一般是在“二十四祖”之後又加二十五祖舍那婆斯尊者、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禪宗始傳入我國。相傳二十八祖各有付法偈,其間衣、法並傳。
禪宗的一花開五葉
“一花開五葉”這句話出自達摩大師的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其含義就是禪宗法脈的概括。
有人曾把“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當作是“五種智慧的花瓣”盛開之後,顯示出的自然的覺悟成就;而另一種看法則是比喻禪宗在我國紮根以後,至六祖慧能及其門下形成了南禪五家,以後的禪學一般都是圍繞這五家而豐富發展的。
南禪五家分別是溈山靈佑和仰山慧寂開創的“溈仰宗”,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的“臨濟宗”,稱門文偃開創的“稱門宗”,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的“曹洞宗”,清涼文益開創的“法眼宗”。
上述“一花開五葉”的兩種說法,人們普遍認為是後一種說法。禪宗到了宋代臨濟宗大盛,又分楊歧、黃龍兩派,其勢力影響了佛教的其他各宗各派,幾乎攝教歸禪。
禪宗的五家七宗
五家七宗,又稱五派七流,是我國南宗禪各派的總稱,也是對唐宋時代形成的禪宗主要派係的合稱。“五家”指晚唐五代形成的5個派係,分別出自慧能弟子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個法係。
其中,從南嶽係之下分出兩家:其一溈仰宗,該宗是由懷讓的門徒弟子慧寂以袁州仰山為基地,形成溈仰一家;其二臨濟宗,懷海的另一弟子希運的弟子義玄常住河北正定臨濟禪院,形成臨濟一家。這是五家七宗中唯一興起於北方的禪派。
從青原一支分出三家:其一良價和其弟子本寂先後在江西高安洞山、吉水縣曹山建立叢林,形成曹洞宗;其二義存的弟子文偃常住韶州稱門山,創立稱門宗;其三義存的弟子文益常住金陵清涼寺,形成法眼宗。
五家中,溈仰宗至宋失傳,稱門宗在宋初興盛一時,此後與法眼宗逐漸無聞,隻有臨濟和曹洞二宗並存至今。
到了北宋中期,從臨濟宗中又分出兩支:其一為黃龍派,石霜楚圓的弟子慧南常住江西南昌黃龍山,以所說“黃龍三關”接引啟悟參禪者,稱為“黃龍派”;其二為楊歧派,石霜楚圓的另一弟子楊歧方會在袁州楊歧山傳禪,形成楊歧派。
黃龍派盛行於北宋中期,至北宋末南宋初衰落。黃龍派和楊歧派與晚唐五代形成的五家合稱為“五家七宗”。
達摩之前的中國佛學界
佛教傳入我國的具體年代在學術界至今尚無準確的定論。一般通行的說法是佛教的傳入大約在兩漢之際。
漢朝時候人們把僧人視同為方士,說“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也可以說這個時期的佛學還沒有開始。
至東漢末三國時代,我國的僧人開始主張僧眾應遵佛製,稟受歸戒,這個時期可以作為我國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佛學已經進入初步階段。這個階段的譯經工作和對佛學教義的宣傳、研究,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南北朝時,南朝的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在他們的號召下,佛教普遍為人們所接受。此時有大批外國僧人到中國弘法,我國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遊學,攜回大批佛經。但是此時的佛學隻是延續了前人的工作,以接受印度佛學為主。
隋朝時期,隋文帝開始羅致中外譯師、名僧進行翻譯、疏解佛教經典,佛教佛學都十分興盛。隋唐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佛學開始進入中國的探索階段,各宗派都有各自的佛學理論,各自闡述對佛壘和修行的理解。
為何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排擠
達摩禪法為什麼在北朝會受到排擠呢?究其原因,在北朝時期,當時廣為流傳的大都是小乘禪法,而達摩到達中土弘傳的卻是大乘禪法。北魏朝廷首先是要建立功德、求福田饒益,所以大量造塔立寺,大興土木工程,這就是北朝佛教發展的最大特征。這一點說明北朝佛教有很強的“取相存見”的傾向。當然,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達摩禪法主張佛法在於“虛宗”,建立“遣蕩之誌”。
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大批僧侶也隨之南遷,於是嵩洛一帶成了北魏佛教的中心。朝廷上下“取相存見”的風氣自然也帶到了嵩洛一帶,而達摩的“罪福兩舍”、“情事無寄”、“理性難通”的禪法也就又受到了抵觸。
由於達摩的禪法同時尚格格不入,以至到處受到譏謗、排擠。據《曆代法寶記》之《梁朝第一祖菩提達摩多羅禪師》載,達摩泛海東來後,曾遭菩提流支三藏光統律師六度毒害。這也許不是事實,但此說之所以會出現,顯然意味著當時達摩一派的禪師因為所持見解不同,而受到了強烈的抨擊以至打擊。
所以初祖達摩所遭際的屯蹇境遇,也同樣為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所親受。禪宗在初創期間,命運維艱,屢遭打擊,居無定所,門庭寂寥。
達摩曾在少林寺麵壁九年
在北魏曆史記載裏,相傳菩提達摩由廣州進入中原,與梁武帝會麵話禪,因見解不合,所以一葦渡江,來到北魏境內,隨後他在洛陽嵩山一帶遊曆並傳授禪法。在曆史記載中可以看出並沒有事實證明達摩曾在少林寺“麵壁九年”的說法。
不過,北宋《景德傳燈錄》中說,達摩北渡以後,曾經長時間寄居在少林寺,“麵壁而觀,終日默然”。
《碧岩錄》中有更多相關描述,說“達摩至彼,也不出見,直至少林,麵壁九年,接得二祖,彼方號為壁觀婆羅門”。
由此開始,“達摩在少林寺麵壁九年”這一傳說的方式越來越多,還有一個說法是少室山的五乳峰上有一個達摩洞,達摩就是在那裏麵壁九年,飛鳥在其肩上築巢都沒有察覺。
以上說法也許是對菩提達摩九年麵壁,產生出種種的曲解的原因。而在《菩提達摩大師入道四行觀》中說:“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理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