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習機會1(2 / 3)

心靈悟語

學習的機會和很多美好的事物一樣,我們擁有時不以為意,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之後,才知道自己錯過的東西有多珍貴。

窗口

●吳澤窗裏的孩子想飛;窗外想學的孩子,無情的窗口卻把他隔在窗外。

窗口擋住了一個孩子想飛的夢。

他來自陝北的一個偏僻的山村,家裏供不起他上學,父親隻好給他退學,拉著他到城裏做小買賣去。他當時正上初一,學習十分刻苦,次次考試都拿第一。當他父親帶他走出學校時,他哭了……

他來到了這陌生的城市,它的繁華、喧鬧並沒有引起他的興致。他漠然地看著來往的人們,絕望充滿了他整個幼小的心。

偶然一次,他看著上學的孩子,心裏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想法。以後,他一有空閑便去附近一所學校,站在窗口的隱蔽角落,津津有味地聽起來,還不時地在一個垃圾堆裏拾來的本上寫寫畫畫。這時,他覺得自己再幸福不過了。生活變得充實起來,他變得活潑起來,後來他父親知道了,便盡量給他時間讓他去偷聽。他這種聽課方式倒也不錯,自己愛聽什麼聽什麼,還可以隨機安排自己的課程計劃。於是他就這樣幸福地過了一天又一天……可是有一天,他聽得太投入了。一位年輕的數學老師給學生出了一道難題,過了幾分鍾,老師問結果,課堂上鴉雀無聲。突然,“得4!”一個很小的聲音傳入了老師的耳朵——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聽到的,可那天偏偏靜得出奇。老師高興地尋找答對的人,可並沒有人抬頭。“窗外有人,是他答的,是他答的!”眼尖的同學驚叫著,那時的他嚇壞了,那位老師走出了教室。這時候他不知道為什麼,撒腿就跑。慌忙中竟把他心愛的筆記本丟在了草叢中,微風拂過,像是一朵飄落風中的百合花……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在那校園裏。

後來,他筆記本中的一行字卻在校報上發表了:“窗裏的孩子想飛;窗外想學的孩子,無情的窗口卻把他隔在窗外。”

心靈悟語

窗裏的孩子想飛;窗外想學的孩子,無情的窗口卻把他隔在窗外。

知識改變了修鞋匠的命運

●佚名他有10個除夕夜都是一個人在青島陰冷的小屋裏,在苦讀中度過的。

薑錦程1966年出生於山東省高密縣柴溝鎮大王柱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高中一年級時,父親去世,家庭負擔日益沉重,他不得不輟學。務農3年後,他隨一支建築隊到青島打工。

剛進建築隊,他就開始自學,一年後就拿到了“建築工程預算員資格證書”。他從搬磚的小工變成了預算員。他的命運第一次因為知識而改變。

他沒有就此滿足,他要繼續靠知識改變命運。他考上了青島市職工大學。他一邊工作,一邊用業餘時間上大學。

可是不久,工程完工,建築隊要移師威海,他如果跟著建築隊走,就得中斷學業;他如果留在青島學習,就沒有了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決定留下來繼續念大學。因為這決定他未來的命運。

他走遍大街小巷都沒有找到工作。一個修鞋的人給了他啟發。他覺得,這個活挺好,機動靈活,時間可以自己掌握,能保證學業,又解決了溫飽問題。他拿出兜裏僅剩的200元錢,花196元購買了修鞋工具,走街串巷去修鞋。

為了學習、上課,他長期以來養成了一個生活習慣:每天淩晨3點鍾就起床,看書到6點鍾,大腦疲勞時再上床躺一小時,7點鍾起來做飯,一邊做飯一邊看書。8點準時出攤。下午4點收攤,匆匆吃點兒剩飯就去上學。放學回來實在餓了就啃幾口蘿卜充饑,然後把教師講的課溫習一遍,10點上床睡覺。

就這樣,他一連堅持讀完了三個大學。1995年,他拿到了“工業與民用建築”大專文憑;1998年,他拿到了法律專業大專文憑;1999年,他又拿到了英語大專文憑。

從1989年到青島打工,到1999年拿到了三個大專文憑,他有10個除夕夜都是一個人在青島陰冷的小屋裏,在苦讀中度過的。

1999年10月,他走進了律師資格考試的考場,但這次他名落孫山。

2000年10月,他又走講了律師資格考試的考場,這一次,他成功了。不久,他就被青島某律師事務所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