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榮譽13(2 / 3)

人力飛機首次完成橫越英吉利海峽的飛行

1969年6月12日,麥克裏迪設計的人力飛機“飄忽信天翁”號,以平均每小時127千米的速度首次完成了橫渡英吉利海峽的飛行。

麥克裏迪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航空工程師,曾發明製造過人力飛機——“飄忽禿鷹”號,曾經是一名優秀的滑翔運動員和傘翼滑翔的愛好者。麥克裏迪在設計中打破了當時最流行的人力飛機的設計方案,應用傘翼滑翔的原理。1967年8月23日,他設計的“飄忽禿鷹”號人力飛機順利地完成了“8”字航線的飛行,這使麥克裏迪獲得了克萊默獎。

“8”字航線的飛行成功後,英國皇家航空學會繼而宣布了新的克萊默獎——以10萬英鎊獎予第一架飛越英吉利海峽的人力飛機。這一消息的公開,為人力飛機的研造者們確立了新的目標。麥克裏迪潛心研究、試驗,終於又發明出了“飄忽信天翁”號。

1969年6月12日,這架奇特的飛機停放在英國的南部小鎮——福克斯通的碼頭上,沒有尾翼卻有著一對細長的機翼,翼展開長約30米。在座艙中位於機翼的正下方有兩隻小小的塑料輪子。飛機的發動機是一套用塑料鏈條轉動的腳踏機構,帶動機翼後麵的塑料螺旋槳來產生飛行的動力,由飛行員在飛行時腳踏完成。此次飛行的目的地是海峽對岸的法國加來地區。5點51分,飛機順利起飛。原計劃2小時內完成航程,但是在飛行了1小時15分鍾之後,由於海上風浪大起,引起了海峽周圍上空的空氣擾動,給飛行帶來極大的難度,“飄忽信天翁”號逆風前進,速度減緩。終於在8點40分,順利抵達法國的格裏內角海灘。“飄忽信天翁”號飛行的成功,是人力飛機發展途中的又一塊裏程碑。麥克裏迪也因此再度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克萊默獎。

《21世紀議程》頒布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的海濱城市裏約熱內盧舉行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有183個國家派代表團參加大會,102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故此次會議又被稱為“地球高峰會議”。

會議宗旨是回顧人類環境會議召開後20年來全球環境保護的曆程,敦促各國政府和公眾采取積極措施,協調合作,防治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而共同努力。大會通過了《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以及《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重要文件,並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充分體現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尤其是《21世紀議程》,已經成為指導世界各國製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為新世紀人和自然的發展,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新方向。從此以後“可持續發展”觀念受到各國政府、企業與知識界的高度重視,各國政府先後製定了自己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一股綠色的浪潮向世界蔓延開來。盡管在某些具體問題的解決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不少分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整體的地球意識與環境意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會後,我國政府立即著手製定《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作為各級人民政府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文件。1996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是國家今後發展的基本戰略,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

吉爾伯特《磁鐵》出版

“同性相吸,異性相斥”被人們引申並廣為使用,其原型就是吉爾伯特關於磁的研究結論,即“同名極相吸,異名極相斥”。

吉爾伯特是英國物理學家,近代磁學和電學的先驅者。他是第一個用實驗方法探索電磁性質,並從理論上加以概括的早期科學家。

吉爾伯特對磁力現象的興趣源於他渴望理解控製行星運動的力。當時,哥白尼提出不久的太陽係模型還不能解釋什麼力在太陽和行星之間發揮作用。吉爾伯特認為或許是磁力的作用,為了檢驗自己的想法,他對電和磁現象進行了徹底的分析。

吉爾伯特是第一個使用“電流”、“電吸引”、“帶電體”這類術語的人。他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帶電荷的帶電體產生的引力或斥力不同於天然磁石或某些磁性磁石。1600年6月22日他出版了《磁鐵》,此書帶來的巨大影響為他樹立了物理學家的聲譽。他描述了對磁體和電吸引現象的研究,在彙集已知的關於電和磁知識的同時,又提出了一些卓越的新理論。他研究了熱對於磁性物體的作用,發明了驗電器,區分了靜電荷與磁,並且第一次解釋地球磁性。吉爾伯特的偉大貢獻在於他進行了磁鐵和指南針實驗,提出地球本身就是一大塊球形磁鐵。

地球具有磁性的思想使吉爾伯特推測,地球的磁性引力使物體保持在地球上。雖然他是錯誤的,但他的理論為“地心引力”理論開辟了道路。吉爾伯特的地球模型在今天仍是對地球磁性的標準描述,但他借助於磁力解釋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嚐試是不正確的。後來牛頓的萬有引力思想卓有成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