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一生最真實的寫照可以用他自己曾說過的一句話來描述——“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他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研究的一生和為美國的解放事業奮鬥的一生。為此,他被人們譽為“偉大的公民”!
南宋楊忠輔編製的《統天曆》正式頒布實行
公元1199年的5月27日,南宋楊忠輔編製的《統天曆》正式頒布實行。
楊忠輔,字德之,約於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至寧宗開禧二年(1206)任職於太史局。他在《統天曆》中最傑出的貢獻是確定了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這一數值直至今天仍在使用,而歐洲人直到在1582年的格裏曆——今天通用的公曆中,才得到這一精確的回歸年長度,比楊忠輔晚了近400年!
在天文曆法的研究中,確定回歸年長度——即確定一年有多少天,一直是一個重要而基本的問題。公曆的基礎是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回歸年,故又稱陽曆。格裏曆的平年為365天,閏年在2月末加一天,為366天。在格裏曆中,當某年的紀元年數不能被4整除時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時為閏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時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時為閏年,如2000年。格裏曆平均一年為3652425日,與長度為3652422日的回歸年之間,要積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達到我國《統天曆》的水平。格裏曆按月分配日數摻有格裏等帝皇威勢,不太合理。每月合理的天數用兩句話概括即是:“閏年單月小、雙月大;平年2月減一天”。但因為格裏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為因素影響極大,改曆很難。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早在春秋時期就得到了回歸年長度為36525日,這在當時是全世界最精密的數值。以後,我國學者又對這一數值不斷進行改進,公元1199年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楊忠輔所確定的回歸年長度,則將中國人的這一成就推向了頂峰。《統天曆》還指出了回歸年的長度在逐漸變化,其數值是古大今小。楊忠輔的這一偉大貢獻,值得永遠紀念。
賴爾出版《地質學原理》一書
1830年5月29日,英國地質學家賴爾出版了他的劃時代著作《地質學原理》,該書提出了地質學研究的“古今一致”和“將古論今”的原則和方法,消除了“災變論”的不良影響,把地質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賴爾發表此書以前,在地層形成問題上主要是用法國科學家居維葉的“災變論”來解釋。居維葉認為,地層結構的間斷和其中化石的不連續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一種異乎尋常的超自然力所促成,這種超自然力即一次又一次突發的災變。應當說,災變論觀點也有可取之處,因為它強調了地質過程的突變和飛躍,這也是一種客觀過程。但是,災變論卻忽視了事物量的變化和漸進過程,把“超自然力”看成是引起災變的原因,這就使之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賴爾在《地質學原理》一書中,依據大量事實批評了災變論的錯誤。他認為,地球有極漫長的曆史,人類隻不過是地球上的匆匆過客。在地球的一切變革過程中,自然法則始終是一致的,根據現在仍在起作用的自然力和法則,就可以推論地球的過去,這就是“古今一致”和“將古論今”的原則和方法。賴爾認為,引起地球表麵變化的原因根本不是什麼超自然力,而是人們現在所看到的仍然在起作用的地質作用,正是這種作用的連續性,導致地層逐漸而漫長的進化。這樣就把災變論的超自然力從地質學中驅逐出去了。
賴爾的地質進化思想,不僅是對地質學的貢獻,而且在整個科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隻有賴爾才第一次把理性帶到了地質學中,因為他以地球的緩慢的變化這樣一種漸進作用代替了由於造物主的一時興起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美國“水手9號”探測船首次沿火星軌道運行
1971年5月30日,美國“水手9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同年11月13日,進入距火星1280千米的軌道,成為第一顆環繞另一顆行星運行的人造天體。
火星比太陽係中的任何其他行星都更像地球。火星自轉情況和地球幾乎一樣,轉一圈也是24小時多一點;它有極薄的大氣層,空中飄浮著白雲;它有被大氣包圍的固體表麵,上麵也有四季交替的氣候變化,人們看到的它的南北極像白色的冰雪,冬季擴大,夏季縮小。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發現了震驚世界的現象:火星上有“人工運河”!此後美國天文學家霍爾又發現了火星的兩顆小衛星,有力地支持了火星上有“火星人”的推斷。
為徹底弄清火星的全貌,美國發射了“水手9號”。就在“9號”駛向火星的過程中,火星上發生了大規模塵暴。“9號”幸運地躲過了這場持續了幾個月的火星塵暴。1971年12月始,“9號”發回一係列火星地貌照片。看了這些照片,即便是那些有豐富閱曆的天文學家也吃驚不小。“9號”成功地繪製了第一幅真正的火星全圖,證明火星上根本不存在什麼運河,人們看到的隻是火星風形成的沙粒帶狀條紋;同時它也在火星上發現了許多幹涸的河床,證明在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液態的水。隻要有水,火星上的生命就有希望。
“水手9號”運行近一年,拍攝了7329幅照片,美國依據這些照片首次為火星上的火山、峽穀、高地和窪地命名。這些照片使人們認識到,火星是一個活動著的引人入勝的複雜世界。“水手9號”的成功,使美國科學家備受鼓舞,1976年又派遣“海盜號”宇宙飛船抵達火星,並著陸到火星地麵,進行了更詳細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