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陶瓷工藝(1 / 3)

戰國、秦漢陶瓷工藝

戰國、秦漢的陶瓷工藝有很大的提高和創新,陶器的日益精美和瓷器日趨成熟是其特點,這使陶瓷用品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繼陶器與漆器在戰國、西漢時取代部分銅器之後,在東漢晚期出現陶瓷器取代昂貴的漆器的趨勢,為以後進入瓷器時代譜寫了前奏。

這一時期,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浙江、陝西、四川等地均發現密度高、規模大的戰國和漢代窯址,在浙江紹興甚至發現在同一地點上互相疊壓了5座戰國時期的窯址,說明陶瓷業的繁榮。春秋時窯爐已由傳統的圓形饅頭窯發展成長形的蛇窯,戰國時從山西候馬、河南洛陽、河北武安等地的窯址看,窯爐規模比春秋有很大提高,秦代比戰國又有提高,從鹹陽秦陵兵馬俑坑遺址看,秦代窯體比發現的戰國窯體大四、五倍,且窯床傾斜,前高後低,目的使受熱均勻,燒成後不至於前傾變形,解決了燒製大型兵馬俑的一係列技術問題。漢代更出現類似近代的大型龍窯,容積增加到10米2左右,煙道增加為三個,使爐溫高,受熱均衡,為瓷器的燒製成熟創造了條件。

陶瓷的生產管理上,官營工場,私營作坊,及個體窯場同時並興,陶器上普遍流行銘文戮記,如戰國官營工場的陶器上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戶”等字銘,私營作坊的陶器上刻有“文牛陶”、“陶午”、“栗疾已”等人名,秦代陶器刻有“鹹亭”、“蒲裏”、“鹹陽”、“新安”等表示產地和工匠姓名的字銘,漢代的陶瓷器有“宮疆”、“宮屯”、“宗正”、“都司空”、“邯亭”、“陝亭”等,還增加了吉祥用語作字銘。

陶瓷品種,日用器仍以灰陶為主,新創燒的有暗紋陶及主要用作明器的彩繪陶和鉛釉陶。南方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在戰國得到發展,而在東漢晚期使青瓷的燒製趨幹成熟。在陶瓷品種增多的同時,裝飾方法也豐富多彩起來,日用器有印紋、劃紋、堆貼等,明器有堆貼、彩繪、雕鏤等。總的看來,日用器簡樸,明器華麗。這時期取得突出成就的還有陶塑和建築用陶,建築陶器屬於陶瓷工藝,但它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建築工藝關係也相當密切。

灰陶

日用器以灰陶為主,除灰陶外、紅陶、黑陶、夾砂陶也有一定比重。炊具有釜、甑、鼎、等,飲食器有杯、碗、缽、盤、豆常成套出現,如河北石家莊市郊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成套飲食器具,陝西出土了釜甑等夾砂陶炊具,四川出土的陶壺,呈喇叭口橢圓腹平底,肩部斜出有直流,造型別致優美。秦漢時灰陶應用更廣,類型變化多樣,形成不同特色。秦代製陶業以關中最盛,造型莊重,出現一些具有特殊風格的品種,如蒜頭壺、繭壺等。漢代有豆、筒杯、缽、盤二勺、小壺、扁壺、缸、釜、甑等,製作精良,造型優美。日用灰陶器的裝飾風格多趨於簡樸,主要為刻劃紋,有篦紋、網紋、繩紋、弦紋等。

暗紋陶

暗紋陶也稱砑花陶,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興盛,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製作時在陶坯未幹時用圓純光滑的工具在器壁上輕力砑畫成各種紋樣,利用砑畫部位密度增大形成一定肌理效果的暗紋,燒成後,暗紋僅在光線成一定角度時才隱約可見。暗紋陶多用細泥製成,胎質偏黑,裝飾紋樣主要有弦紋、斜格紋、齒紋、櫛齒紋、波紋等。

暗紋陶益(河北平山出土)形飾新穎,堆塑有小鳥、小獸和人物,並有蓋鈕、環耳、器足等。鄭州二裏岡、洛陽燒溝、山西侯馬、山東臨淄等地的戰國墓均有大量暗紋陶出土。

幾何印紋硬陶

幾何印紋陶在我國南方的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地有著悠久的曆史。發展到戰國時,由於胎土含有氧化鋁,燒成溫度更高,達1200℃左右,燒成後胎骨堅硬,多呈紫褐色。戰國時的幾何印紋硬陶仍以泥條盤築成型,多為容器。罐、壇、缽、杯等多見於江蘇、浙江;瓿、壺、缸、甕等多見於兩廣。拍印出的紋飾主要有米字紋,方格紋、回紋、櫛齒紋、圓珠紋、篦紋、波紋、編織紋、布紋、篩孔紋等,在器物的肩部常劃出細密的波浪紋。總的看,小件細密,大件粗獷。

彩繪陶

彩繪陶主要作明器用,雖最早見於春秋,實際流傳於戰國、秦漢時期,彩繪陶的興起與當時的厚葬風氣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新製度的建立,社會處於上升階段,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提高,尤其上層統治階層,對生活充滿信心,生前尋求長生不死之方,死後依然要保持生前的一切。所以,這時的明器大都仿造生活中的日用器型,彩繪陶除仿自日用陶瓷器外,也有仿造當時的銅器、漆器造型。戰國時彩繪陶的造型有鼎、敦、豆、壺、簋、籃、碗、盤、杯、、盒、罐等,漢代有壺、盒、盆、盤、杯、奩、爐等,其中以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