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2)

第四章

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5),字誠伯,號慎伯,晚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安徽涇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官江西新餘知縣,以遊幕、著述為事,晚年卜居金陵。倡導碑學,其書論《藝舟雙楫》流布甚廣。包世臣像

包世臣師承大書法家鄧石如,得其真傳,為清朝後期碑學興起的主將之一。其書初學唐宋,從歐虞入手後轉蘇董,繼而致力於北碑,晚年又習二王。包世臣作書喜用側筆,結體左高右低,以靜為妍,有自家麵貌。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臨十七帖冊》,既有王羲之的筆意,又融進北碑的金石氣,字形潑辣,極富個性。後小楷書以側鋒取勢,用筆略挺而硬,有生拙之氣。

吳熙載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字熙,以字行,因避清同治皇帝(載淳)諱,更字讓之,號晚學居士,堂號師慎軒,江蘇儀征人。

吳熙載是包世臣入室弟子,各體皆能,其中以篆、分書功力尤深,其篆書多宗鄧石如,能很好的擷取金石精華,他的篆書常剛勁有力,氣貫長虹,得鄧石如真傳。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臨完白山人書》,書法轉勢自然,字形方整,結體嚴實,盤旋屈曲,筆畫細長,行筆的開合,間架的布置都別有情致,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何紹基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別號猿臂翁,湖南道州人。

其書法由歐、褚而進於右軍、智永。晚年刻忠義堂顏帖,書名亦著。何紹基與其弟紹業、紹祺、紹京都在書法方麵有所建樹,時人譽為“何氏四傑”。何紹基於道光十五年中解元,第二年中進士,先後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理校、國史館提調總纂協修、武英殿纂修,還出任福建、貴州、廣東鄉試的主考官,甄拔一批人才。53歲任四川學政提督,能大膽革除陋規,嚴劾貪官汙吏,因而得罪上司,被罷免官職。

何紹基的書學廣取百家,用功相當精深,善書四體。他曾經自述:“餘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隸真楷之緒。”

他幼年學書從晉唐入手,於《黃庭經》、《小字麻姑山仙壇記》上用功至深,40多歲所書的《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及《黃庭經》,楷法醇雅,無形中流露出深湛功力,堪稱千古名作。前隸書魯峻碑卷 者純以顏法行之,略帶北碑筆勢;後者結字頗有晉人遺韻,然仍可看到顏字端倪。前者原擬刻帖,由於刻工認為筆畫太細不容刀,故又寫了後者《黃庭經》勒石芋園。中華書局刊行的《何子貞西園雅集圖真跡》,是他晚年通會之作,筆意含蘊,毫無曠氣,圓渾簡靜,秀韻天成。何氏楷書從大的方麵來看,還屬於顏字派係,學顏而能“得其意”。在用筆方麵,因早年多臨《道因碑》、《張黑女》,故多見方筆,晚年轉以篆籀書法,多藏鋒圓筆,結字橫平豎直,寬博類顏書但毫無疏闊之氣,這是由於他摻入北碑及歐陽父子險峻茂密的結字特點,內涵十分豐富。

其行草書取法李邕《麓山寺》和顏真卿《爭座位》,追北碑淩厲宕逸之氣,對王羲之的《蘭亭序》和懷仁集《聖教序》也曾下過工夫,風化流韻,直造山陰堂奧。代表作品《行書蘇軾和文與可洋州園池詩》屏,純以神行,縱橫欹斜,出於繩墨之外,真如天花亂墜,不可捉摸,細看則腕平鋒正,蹈乎規矩之中。用筆上下波動,線條方圓交錯,落墨遲澀凝重。結體略向右上傾側,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俯仰、疏密、揖讓、大小盡態極妍,去盡雕飾,不僅有顏字的雄潤,更有《張黑女》的俊逸,“顏七魏三”,別開生麵。趙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