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太公做了周文王的國相。他果然是個棟梁之材,幫助周文王整頓政治和軍事,對內發展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征服各部族,開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最後,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全國的統治。
顏回為老師食汙飯
顏回,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淵,一作顏淵。他出身於貧窮的人家,但是天資聰穎,貧而好學,是孔子最好的學生,顏回以他自己能夠跟孔子學習為最大的快樂。
顏回隨孔子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住,一連七天沒吃上一口飯,兩人都餓得實在受不了了。
孔子隻好大白天躺著睡覺,想借此來忘卻饑餓。顏回見老師餓得一天一天地瘦下去,簡直是皮包骨頭了,心裏十分憂傷。顏回想:我這樣的年輕人或許還能熬上一些時光,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起這樣的折磨呢?萬一在路上有個三長兩短,那怎麼辦呢?我得想辦法弄點吃的來。
顏回想來想去,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隻好去向人乞討。他看見一位老婆婆,就向她說明了情況,希望老婆婆能幫助他們。這一次真巧,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幾盒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心想這回老師可以吃上一頓飽飯了。他連忙把米倒在鍋裏,砍柴生火煮起飯來,不一會兒,飯就做熟了。
這時,孔子也正好睡醒,他突然聞到一陣撲鼻的飯香。他十分奇怪,哪來的香味?我們已經七天什麼東西也沒吃了,他連忙起身出來探望。
沒想到,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裏爬了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既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終於有飯吃了,不至於餓得走不動路;生氣的是,顏回怎麼能這般無禮,老師還未吃,他就一個人搶先吃了起來,這成何體統?
過了一會兒,顏回端了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跟前,對他說道:“今天幸好遇到一位熱心腸的老婆婆,送給我們一些白米,現在飯已經做熟了,先請老師進食。”
孔子很不高興,他一下子站了起來,說道:“剛才我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潔白的米飯去祭奠他老人家。”
顏回一聽,連忙奪下那碗飯,連連說道:“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幹淨,不能用來祭奠!”
孔子故作不解地問道:“你為什麼說它不幹淨呢?”
顏回答道:“剛才煮飯時,我不小心將一塊炭灰掉在飯上麵,我感到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不倒掉吧,又不能把弄髒了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隻好把沾了炭灰的米飯抓來吃了。因此,這掉過炭灰的飯是不能用來祭奠的!”
孔子聽了這番話,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的手說:“顏回呀,你真是賢德的人!我真糊塗啊!”
曾參恪盡孝道
曾參,字子與,又稱曾子。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生於公元前505年,卒於公元前436年。與其父曾晰同為孔子弟子,以孝著稱。他出身貧寒,一生經曆坎坷,但終生講求修身養性,主張“日三省身”。
曾子一生修身行孝的事跡及其言論,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在倫理道德方麵,影響甚大。元朝文宗時,朝廷追封他為“宗聖”。
曾子以孝出名,他不僅行為上恪守孝道,而且還有一套理論主張。他把孝分為三種: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傳說曾參父親曾晰喜食羊棗,因此他自己絕不敢吃一顆羊棗。他供養父母,每餐必有酒肉,無論家中有無,他都要對父母說:“家中還有很多,您多吃點。”
曾子孝親的事跡不僅在民間流傳,就是在封建士大夫階層也廣為傳誦。
曾子在孔子門下受業學習多年,已學有所成。那時,他家境貧寒,為了養活父母,他在離家很近的莒國出仕做小吏。雖然俸祿隻有幾鬥米,但是他仍然十分歡喜,因為能用自己所得供養雙親。後來,他成了大名士,雙親也老了,他就不再外出謀官。當時,齊國聘請他做相國,楚國委任他為令尹,晉國請他做上卿,都被他拒絕了。
父母亡故之後,曾子遊曆到楚國,做了大官,出門百乘相隨,大隊儀仗呼擁,高官厚祿,十分顯赫,俸祿已超過三千鍾。可是曾子並不高興,他常常麵北哭泣,時時感到心悲。因為在他看來,官再高,祿再豐,父母已經亡故,無法再奉養雙親了。
曾子孝敬雙親,甚至到了愚孝的程度。最出名的要數他耕種瓜田受杖的故事。
曾子在家侍奉雙親,閑來無事,來到菜園耕耘。他不小心弄斷了一顆瓜秧的根,正巧被父親曾晰看到。父親大怒,用大杖猛打曾子的脊背,曾子被打倒在地,不省人事。
等他蘇醒過來以後,不僅毫無怨恨,反而很擔心地問父親:“以前我做錯了事,讓您生氣時,您總是用很大力氣來教訓我,今天您用杖打我的力氣怎麼這樣輕微,該不是您老人家身體有不適吧?”
為了寬慰父親,他立刻跑回房中,臉不洗,衣不整,帶著滿身泥土,一邊彈琴,一邊放聲高歌,用這種方式表示自己不僅沒有受傷,而且還很高興。
曾參不僅對父親如此,就是對後母也是十分孝敬,甚至休了妻子以敬後母。
曾子的後母對他十分刻薄,一點恩義也沒有,但曾子毫無怨言,像對父親那樣,孝順備至,供養不衰。
有一次,他讓妻子為母親做藜羹,他的妻子一時粗心,沒蒸熟就端了上去。曾子知道後,大為惱火,立刻寫了休書,將妻子攆出門去。知情人都認為太過分了,責備他說:“婦人犯了七出之條,才能休掉;藜羹不熟這樣區區小事,你為什麼要因此休妻呢?”
曾子說:“藜羹確實是件小事,但我叫她煮熟奉母,她竟然不聽我的話。這樣的人,如何可以留下她呢?”
於是,他終於不聽人勸解,休了妻子。然而曾子畢竟疼愛自己的妻子,為了珍惜夫妻感情,終身沒有再娶。
羊左生死相交
羊角哀和左柏桃是春秋時代燕國人。他們倆都是品德高尚並且很有才能的人。
那時候,諸侯為了爭奪土地,頻繁地發動戰爭。羊角哀和左柏桃結為摯友,他們決心找機會施展自己的才幹,解救人民於水火之中。
聽說楚莊王是個賢明的國君,羊角哀和左柏桃相約一同到楚國去,尋找點可幹的事情。
不料,在路上遇到暴風雨。茫茫荒原上,寒冷、饑餓使左柏桃病倒了,羊角哀說:“要死就死在一塊,我扶你走吧!”
兩天過去,羊角哀自己也精疲力竭了,好不容易才把左柏桃扶到一株兩人合抱有餘的空心樹下,暫避風雨。
風狂雪猛,左柏桃氣喘籲籲地說:“兄弟,荒原千裏,風雪無邊,與其兩人凍餓而死,不如救活一個。”
羊角哀搖搖頭說:“你放心,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國去。”
左柏桃舉起雙手,搭在羊角哀的雙肩上深情地說:“你的心意我領了,救民於水火是我們倆的共同理想,不論這個理想是咱倆共同實現,還是一個人去實現,都算達到目的了,你說是不是呢?”
羊角哀點點頭:“當然!柏桃,你拿著咱們倆剩下的糧食去楚國吧。”
左柏桃連連搖手,說:“你的本領比我強,應該你去楚國!”
兩人真誠地相讓,最後左柏桃說服了羊角哀。
羊角哀到楚國見到楚王後,連忙帶人回到荒原,發現左柏桃已凍死在空心樹下。他埋葬了朋友的屍體,痛哭而回。
楚王知道後,撫恤了左柏桃的妻兒。
後來,羊角哀幹出了一番事業。
每逢左柏桃的忌日,羊角哀總是朝左柏桃遇難荒原的方向深深一拜,心中默默禱告:“柏桃,我一定要實現咱倆的共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