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 3)

第八章

予取先與

“予取先與”比喻要想從對方得到什麼,必須先給對方一點甜頭。

此典出自《周書》:“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故予之。”

春秋末期,晉國的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拒絕了。一個叫任章的人勸魏桓子把土地割讓給知伯。他說:“你把土地割給他,知伯必然驕傲而輕敵,而鄰國必然懼怕他而互相團結起來。以互相團結的諸國之兵,來對付驕傲而輕敵的晉國,那麼知伯的命就不會長了。《周書》上說的好,要想打敗對方,必須暫時扶植他;要想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麼,必須先給他一點東西。”後來魏桓子采納了任章的建議,知伯果然因為驕橫、貪得無厭而喪了命。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用於個人提出建議又表示謙遜的時候。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雜下》:“聖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齊景公有個宰相名叫晏嬰,他聰明、公正、廉潔。他誅殺了跋扈的武人,搞好了鄰國的關係,諫止了齊景公的奢侈。景公三十二年,彗星出現,景公覺得這是災害將要到來的象征,打算祈禱免災。晏嬰說:“如果你一個人禱告上帝請求免災,而數以萬計的百姓卻在叫苦連天,上帝聽誰的呢?與其禱告,不如減輕百姓負擔,減少他們的冤苦。”景公聽了他的話,齊國就強大起來。

景公認為晏嬰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看到他生活很貧困,就賞賜給他千金。晏嬰三次都謝絕了。齊景公很不高興地說:“你未免太固執了。過去我國著名宰相管仲,國公賜給他錢,他從來沒有推辭過,你為什麼要推辭呢?”晏嬰說:“千金之賞,是應該立功才受獎的,我沒有立功,所以我不配得到賞賜。諺語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當然比不上管仲,我或許是個愚者,但在拒絕獎賞這事上,我或許比管仲做得對呢!”最終他辭掉推辭了千金之賞,一生過著貧寒的生活。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中獲得了利益。

此典出自《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戰國時期,趙國曾一度準備攻打燕國。著名的說客蘇代不很讚成,他趕到趙國替燕國說情,勸阻趙國攻打燕國。他對趙國國君惠文王說:“我這次來貴國的時候,路經易水,見到了這樣的情景:一隻河蚌從水裏出來,在河灘上張開蚌殼曬太陽。一隻鷸鳥看見了,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合攏蚌殼,緊緊地夾住鷸鳥的嘴。鷸鳥用盡力氣,如果也拔不出嘴來。於是它對蚌說:‘還不鬆嘴?怎麼甩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活活曬死你!’河蚌脫不了身,無法回到河裏去,還是硬著頭皮對鷸鳥說:‘還不服氣?如果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活活夾死你!’它們兩個誰也不肯示弱,誰也不肯放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兩個一起捉走了。”

蘇代講完這個故事,對趙惠文王說:“現在趙國準備進攻燕國,兩國爭戰,長期相持不下,最終會把兩國的老百姓弄得財力衰竭,疲憊不堪。那時,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夫那樣,乘機把趙、燕兩國一起吞並掉。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考慮。”

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指結交遠邦,進攻鄰國。後亦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此典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秦王跽曰:‘……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範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張祿準備到宮裏去,路上遇到秦王坐著車過來。他既不迎接,也不躲避,大模大樣地照舊走他的路。衛士叫他躲開,說:“大王來了!”張祿回答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正在爭執之中,秦昭襄王到了。張祿還在嚷嚷說:“秦國哪有什麼大王呢?”正說在秦昭襄王的心坎上。一問,他就是張祿,就很恭敬地把他迎接到宮裏去。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出去,向張祿拱了拱手說:“請先生指教!”

張祿說:“哦,哦!”他一句話也不說。秦王見他不說話,就又說:“請先生指教!”張祿依然不說話。秦王第三回真心誠意地請求說:“難道先生認為我是不值得教導的嗎?”張祿說:“從前薑太公碰見了文王,給他出了主意,文王滅了商朝,得了天下。比幹碰見了紂王,給他出了主意,反倒被紂王殺害了。這是什麼緣故?還不是因為一個信服一個不信服嗎?如今我跟大王的交情還不深,而我要說的話非常深。我怕的是‘交淺言深’,也像比幹那樣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大王問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張嘴。”秦昭襄王說:“我仰慕先生的才能,才叫左右退出去,誠誠懇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是什麼事,上自太後,下至大臣,請先生直言不諱,我沒有不願意聽的。”張祿說:“大王能給我這麼個機會,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說著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個揖。君臣倆就談論起來。

張祿說:“論起秦國的地位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多天然的屏障?論起秦國的兵力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多兵車、這麼多強壯的士兵?論起秦國的人來,哪個國家的人也沒有這麼遵守紀律、愛護國家的!除了秦國,哪個能夠管理諸侯、統一中國呢?雖然大王渴望要這麼做,可是幾十年來也沒有多大的成就。因為秦國光知道一會兒跟這個諸侯訂立盟約,一會兒跟那個諸侯打仗,根本沒有製定統一的製度。聽說最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當,發兵去打齊國。”

秦王插嘴說:“這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張祿說:“齊國離秦國這麼遠,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如果出去的兵馬少了,也許被齊國打敗,讓各國諸侯取笑;如果出去的兵馬多了,國內也許會出亂子。就算順利地把齊國打敗,也不過叫韓國和魏國撿點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齊國搬到秦國來。當初魏國越過趙國把中山打敗了,後來中山反而被趙國吞並了。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中山離趙國近、離魏國遠嗎?我建議,大王最好是一麵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麵去打韓國跟魏國。距離遠的國家既然跟我們有了來往,就不會去管跟他們沒有關係的事情。把近的國家打下來,就能夠擴張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兼並了韓國和魏國,齊國和楚國還站得住嗎?這種像蠶吃桑葉似的由近而遠的法子叫‘遠交近攻’,是個最合適的辦法。”秦昭襄王拍著手說:“如果秦國真的能夠兼並六國,統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遠交近攻’了!”立刻就拜張祿為客卿,依照他的計策去做,把攻打齊國的兵馬都撤回來。從此以後,秦國隻把韓國和魏國當做進攻的目標了。

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