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落花流水

【釋義】本指殘春時的景象,後多用來比喻衰敗零落的情形或哀愁無奈的情緒,打敗仗後的狼狽狀態。

【出處】南唐·李煜《浪淘沙》。

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建立北宋,幾年後滅掉南唐,唐後主李煜被俘後安置在一處冷宮裏,亡國後的李煜憂鬱消極之餘寫了一首《浪淘沙》。裏麵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後人根據此名引申出“落花流水”的成語。

後來,一般人都以“落花流水”比喻衰敗零落的情形,舊小說中更常用它來形容吃了敗仗的狼狽狀態,例如《紅樓夢》第四回:“那薛公子便喝令下人,將馮公子打了個落花流水。”

有時,人們把“落花”和“流水”分別比作一個有意,一個無情的雙方,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就成了另一個意思、另一句成語了。這句成語,最早見之於文字的,大概要算是宋代詞人賀鑄的《南柯子》中的兩句:“有恨花空萎,無情水自流。”在舊小說和戲曲中,引用這句成語的很多,一般都用它來比喻單相思。有時也用它來表示對不義之人的不可信賴。例如京劇《捉放曹》有這麼一段戲:曹操多疑,竟把好意款待他的呂伯奢全家殺害。當他發現錯殺了好人的時候,還要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心想:原來這是個“不義之人”,怎能信賴和跟隨他。於是他偷偷離去,臨走,唱道:

這是我陳宮作事差,悔不該與他走天涯;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源源而來

【釋義】“源源而來”表示連續不斷地到來。

【出處】此典出自《孟子·萬章上》:“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有一天,孟子的學生萬章去問孟子道:“象每天都想謀殺舜,然而舜做了天子卻沒有殺他,僅僅把他流放了,這是為什麼?”孟子說:“實際上是封他到有庳,不過有人說是流放罷了。”萬章聽了並不滿意,又問道:“為什麼有人說是流放呢?”孟子說:“舜雖以有庳之地封他,但不讓象在他的國土上為所欲為,因此又另派官吏去治理這個國家,所以有人說是流放。”萬章繼續問道:“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孟子想了一想說:“他們到底是弟兄,這是仁人的做法啊!舜想時時能夠見到自己的弟弟,象自然也想見到舜並希望舜能夠給他一塊封地,這樣,象便可借朝貢而常常回來,舜也可常常借故有政事而接待象。”萬章聽到這裏,覺得已經明白了,就辭別孟子而去。

滿城風雨

【釋義】原指秋天的景象,後比喻消息一經傳出,很快傳開來,人們議論紛紛。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

北宋時的詩人謝無逸與潘大臨是好朋友。隻是家境都非常貧寒。兩人都很有才華,又情投意合。但因一個在江西臨川,一個位於湖北黃州,所以隻好鴻雁往來,以敘友情和詩趣。

有一次,謝無逸惦念潘大臨,就去信問候,並問他近來是不是又作了什麼新詩,可讓他一飽眼福。

對於好友的慰問,潘大臨十分感激,立即給他寫了回信,信中說:“近來秋高氣爽,景物宜人,很能引發作詩的雅興。可恨的是常有庸俗鄙陋的事情攪亂心緒,敗壞詩興。昨天閑臥床上,耳中聽著窗外風濤陣陣,雨打秋林,頓覺詩興大發,連忙起身,濃墨飽蘸,在白壁上寫下‘滿城風雨近重陽’的佳句。誰知剛寫了這一句,一個催收田租的官吏忽然闖了進來,勃發的詩興頓時全被打消。所以,現在隻能將這一句詩奉寄給你了。”

由於這句詩準確生動地描繪了秋天風雨蕭索、萬物易色的景象,所以它雖未成篇,卻同樣膾炙人口,備受稱頌。

後來,“滿城風雨近重陽”演化為成語“滿城風雨”。

藍田生玉

【釋義】藍田縣盛產美玉。比喻名門出才子。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諸葛恪傳》

(裴鬆之注引《江表傳》)

三國時,諸葛亮、諸葛謹兄弟二人各事其主:諸葛謹在吳,諸葛亮在蜀,其實他們還有個兄弟諸葛誕在魏,當時人都說:蜀得龍,吳得鳳,魏得狗。諸葛謹的兒子諸葛恪,字元遜,後為吳主孫亮的大將軍。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受孫權喜愛。諸葛恪六歲那年,有一次孫權在宮中設宴,諸葛謹自然要參加,孫權讓他把諸葛恪也帶上。諸葛謹的臉比較長,孫權乘著酒興想開他一個玩笑,就叫人牽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字。“子瑜”是諸葛謹的字,大家見了,都捧腹大笑起來。

諸葛謹覺得很難堪,但孫權是國君,他也不敢說什麼。這時,諸葛恪走到孫權麵前,要求讓他在驢臉上再加上兩個字。孫權就讓人拿來筆墨,諸葛恪在“諸葛子瑜”後麵加上“之驢”兩個字,這樣,驢臉上的字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當時參加宴會的有滿朝的文武大臣,大家見諸葛恪才六歲,就有這樣的才能,都十分驚歎,孫權也非常高興,就把毛驢賞給了諸葛恪。

後來又有一次,諸葛恪到孫權那兒去玩耍,孫權問他:“你說說看,你的父親和你的叔叔誰更高明一些?”諸葛恪回答說:“當然是我的父親更高明。”孫權就讓他說出道理來,他說:“我的父親更懂得去侍奉賢明的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