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1 / 3)

抗日戰爭爆發,郭沫若“別婦拋雛”,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並在抗日統一戰線中擔任了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負責有關抗戰的文化宣傳工作。在文藝創作方麵,寫了《戰聲》、《蜩螗集》等詩集及屈原、虎符等多部曆史劇。抗戰勝利後,郭沫若堅持了反內戰、爭民主的鬥爭,勇敢地站在運動的前列,創作上也不斷地取得新的收獲。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除了繼續不倦地進行文學活動外,還長期擔負著繁重的黨和國家的事務,從事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麵的領導工作,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郭沫若於1978年6月12日逝世。他不僅是現代中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和戲劇家,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麵光輝的旗幟。徐誌摩

徐誌摩,生於1897年,卒於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誌摩,小字又申。曾用詩哲、南湖、雲中鶴、鶴、海穀、大兵、黃狗、刪我等筆名。浙江海寧人。

“新月社”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個文學社團,它要求詩歌應有完美的形體和完美的精神,主張新詩應該格律化,不能雜亂無章。徐誌摩便是“新月社”的代表詩人。

徐誌摩的詩作節奏輕快,旋律和諧,色彩繁麗,講究技巧。他用比較完整的藝術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彷徨、煩悶的情緒,以及輕煙似的淡淡的哀愁。他的主要詩集有《誌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徐誌摩的詩歌內容比較複雜,前期的作品與現實社會比較接近。《大帥》譴責了軍閥活埋傷兵的暴行。《人變獸》描繪了軍閥戰爭所造成的遍地死屍和鮮血的情景:“那田畦裏碧蔥蔥的豆苗,你信不信全是用鮮血澆!”《梅雪爭春》是對“三一八”慘案中被害者的悼念。《太平景象》、《蓋上幾張油紙》、《先生先生》等對下層人民的不幸,表示了同情。

徐誌摩後期的詩歌內容比較消沉,格調不高,甚至有個別內容反動的詩篇。如《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反複詠唱的隻是個人的一點感傷情緒。即使像《再別康橋》這類抒情詩,雖然表現的感情比較誠摯,但也缺乏時代氣息:“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徐誌摩還是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作品風格華麗,獨樹一幟。艾青

艾青,生於1910年,卒於1996年,是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曾用筆名莪伽、林壁等。生於浙江省金華縣一地主家庭。

艾青1928年入西湖藝術院學畫,1929年去法國勤工儉學,同時開始寫詩。1935年回國,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被逮捕入獄。獄中寫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大堰河象征舊中國的農民,用沉鬱的筆調和真摯的感情描寫了她淳樸美好的形象及其悲慘命運,對不公道的世界發出憤怒的詛咒。詩篇充滿了現實主義的戰鬥精神,顯示了作者的優異詩才,成為其優秀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自費出版了詩集《大堰河》,收錄了獄中和早期的詩作。

抗戰爆發後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創作了《北方》、《向太陽》、《他死在第二次》、《火把》等詩集,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其中,長詩《他死在第二次》描寫士兵英勇戰鬥的光輝事跡,歌頌了為祖國獻身的犧牲精神;長詩《火把》刻畫知識青年唐尼拭去為愛情而痛苦的淚水,跟隨在暗夜中舉起火把前進的人民走上革命道路,表現了人民的巨大力量和抗戰必勝的信念。

1941年到延安後,他的創作風格起了很大變化,作有《雪裏鑽》、《獻給鄉村的詩》、《黎明的通知》、《潰滅》、《反法西斯》等詩集,反映了嶄新的時代生活,描繪了可歌可泣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藝術風格也變得更為明朗和平易近人。在短詩中,歌頌革命領袖和解放區生活的《毛澤東》、《給太陽》等膾炙人口。解放後,他繼續創作了詩集《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春天》、《海岬上》以及長詩《黑鰻》等詩篇。這些作品貫串了國際主義、愛國主義以及關於人類未來命運等重大主題,通過豐富的想象,給人以深刻的思想啟迪。

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蒙受了20餘年的冤屈,1976年複出後寫有沉痛悼念周總理的《在浪尖上》及《光的讚歌》、《魚化石》等詩篇。一生出版了20多本詩集,並被譯為英、法等多種文本。其詩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創造了豪放、雄渾的藝術風格,是繼郭沫若之後將自由體詩推向新階段的重要詩人,並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餘光中

餘光中,生於1928年,是現代詩人、散文家。福建省永春縣人,生於南京。9歲時抗戰爆發,隨父母輾轉上海、重慶等地。

1947年讀完中學,考上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後到金陵大學學外文,第二年又轉廈門大學外文係,三年級時經香港到台灣,進台灣大學繼續讀外文。畢業後當過軍隊翻譯官。

1956年退伍後,在台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任教。此後三度赴美學習及任教。返台後於1974年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

1985年返台。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外文研究所所長。

1948年開始寫新詩。1952年出版處女作詩集《舟子的悲歌》。此後陸續出版了《藍色的羽毛》、《鍾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恒拔河》、《隔水觀音》、《餘光中詩選》等14本詩集同時寫出了《左手的纓思》、《焚鶴人》、《青春邊穢》、《聽聽那冷雨》等7部散文集。

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數量極多,但內容複雜,良莠兼具,藝術上多變。早期主張西化,反對鄉土文學及大眾化,為台灣現代派著名詩人;步入中年時懷念祖國大陸,寫下了不少懷鄉詩,其中尤以短詩《鄉愁》最膾炙人口。80年代回歸傳統,文學觀念有了根本變化。曹禺

曹禺,生於1910年,中國劇作家、戲劇教育家。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一官僚家庭。

1922年入南開中學。1925年加入南開新劇團,編導時事新劇,演出世界名劇。1928年入南開大學。1929年轉入清華大學外國大學係。此間廣泛涉獵世界名劇。1933年創作話劇《雷雨》,演出後,震驚劇壇,由此奠定現實主義劇作家的地位。大學畢業後,先短期赴保定執教,夏又考入清華大學研究戲劇。不久輟學到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執教,並創作話劇《日出》。

1936年8月應邀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教,創作話劇《原野》。抗戰開始後,隨校西遷,沿途宣傳演劇。1938年春抵重慶,與宋之的合作改編由宋之的等人集體創作的《總動員》為《全民總動員》(《黑字二十八》)。1939年隨校到川南江安縣。此後創作話劇《蛻變》、《北京人》和改編巴金同名小說《家》。抗戰勝利後回上海。1946年與老舍應邀赴美國講學。1947年1月回國後,在上海實驗戲劇學校任教,並創作電影劇本《豔陽天》。1949年初,應邀從上海經香港到北平。同年4月與郭沫若一起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7月參加全國文代會,被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委或理事。1950年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2年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後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2年創作話劇《明朗的天》。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61年與梅阡、於是之合寫曆史劇《膽劍篇》。1978年創作曆史劇《王昭君》。

曹禺是中國話劇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劇作家,他創作的《雷雨》把中國現代話劇創作推向了成熟。他擅長以現實主義的筆觸,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語言富於詩意,結構講究,文學性強,戲劇氛圍濃重。其中《雷雨》、《日出》、《北京人》、《家》成為中國舞台的保留劇目,同時,《雷雨》還被譯成多國語言在國外上演。茅盾

茅盾,生於1896年,卒於1981年,原名沈雁冰,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人,是“左聯”時期在創作上獲得重大成就並產生巨大影響的一位左翼作家。

茅盾幼時受到比較開明的家庭教育,母親管教嚴格。他很早閱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一類古典小說。在中學學習期間,辛亥革命爆發,和當時許多青年一樣,年輕的茅盾也感到激動和興奮。但是辛亥革命並未給中國社會帶來多大變化,學校沒有民主空氣。茅盾反抗學校當局的壓迫,遭到嘉興府中學的斥退而轉入杭州安定中學。

後來他說過:如果要找出中學教育“曾經給予我些什麼,現在心痛地回想起來,是這些個: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寫信擬六朝人的小劄”。這固然使茅盾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滋養,但和開明的家庭教育對比起來,僵化的生活特別使他感到“我的中學生時代是灰色的,平凡的”。中學畢業後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預科畢業,因家境窘迫輟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開始在《學生雜誌》、《學燈》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五四運動後,茅盾參加了新文學運動。在發表於1920年初的《新舊文學評議之評議》一文中,他認為新文學應該是“有表現人生指導人生的能力”,“是為平民的非為一般特殊階級的人的”,強調建設新文學“要注重思想”,已經鮮明地表露出他後來努力提倡的藝術為人生的進步見解。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茅盾是發起人和主要成員之一。就在這一年,他擔任了《小說月報》的主編,對這個具有十多年曆史的文藝刊物(創刊於1910年)進行了全麵的革新,沉重地打擊了封建舊文學,促進了新文學的發展,但也因此受到頑固派的反對和攻擊,一年後即辭去主編職位。

作為初期新文學運動的一個重要的倡導者和推動者,茅盾在“五四”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學活動,主要是從事理論批評和譯介外國文學作品。革命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是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學思想的基本方麵。他既不同意傳統的所謂“文以載道”的觀念,更反對把文學當作遊戲,當作消遣品。他認為“文學是表現人生的東西;不論它是客觀的描寫事物,或是主觀的描寫理想,總須以人生為對象”,從而主張為人生的寫實主義的文學。在《社會背景與創作》一文中,他說:“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是真文學,是於人類有關係的文學,在被迫害的國裏更應該注意這社會背景”,並進而指出,“‘怨以怒’的文學正是亂世文學的正宗”,以當時中國還沒有像高爾基那樣“曾在第四階級社會內有過經驗”、能夠寫出他們的痛苦生活的作家,為新文學的一大缺陷。在《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文中,他主張“研究社會問題”,從事“客觀描寫”,作家應該“經過長期的實地觀察的訓練”。他還積極提倡“激勵民氣的文藝”,要求文學“擔當喚醒民眾而給他們力量的重大責任”在與封建複古主義者、鴛鴦蝴蝶派和唯美主義的文藝思想的鬥爭中,茅盾的這些意見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對文學研究會許多作家的創作也有積極的影響。茅盾是當時新文學運動中努力提倡現實主義的一位重要的文藝評論家。

茅盾從開始文學活動起,即致力於外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在他主編《小說月報》時,出過《俄國文學研究》(第12卷號外)和《被損害民族的文學號》(第12卷第10號)。他自己早期的譯介工作,也側重於俄國進步文學和蘇聯文學,對東歐、北歐等被壓迫民族的舊文學同樣注重。由於歐洲自然主義在其開始時也是以寫實相標榜的,而當時中國新文藝界一般還不大了解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區別,茅盾在大力譯介外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同時,也曾介紹和提倡過左拉的自然主義。他想利用自然主義的“純客觀”描寫來克服當時創作上存在著的不真實的現象,這自然是難以做到的事。在茅盾初期創作中,也留有自然主義影響的某些痕跡。

1921年茅盾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在上海先後參加了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之一,參與了黨的籌備工作和早期工作。隨後又任教於黨創辦的上海大學,積極參加了1925年的“五卅”運動。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高漲,他的文藝思想也有顯著的發展和變化。在1925年發表的《論無產階級藝術》一文中,他相當全麵地介紹和說明了這一新興文藝的性質、內容和形式等方麵的特點,不僅是一般地肯定文學與時代的關係及其社會作用,而是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來論述有關無產階級藝術的問題了。

1926年初,茅盾赴廣州參加革命政黨召開討論當前形勢的會議,同年3月,“中山艦事件”發生,回到上海,年底又去大革命的中心——武漢,任《民國日報》主筆,從事革命宣傳工作。他自己後來說:“1925~1927,這期間,我和當時革命運動的領導核心有相當多的接觸,同時我的工作崗位也使我經常能和基層組織與群眾發生關係。”茅盾在這一段時間裏的生活,為他即將開始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