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其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其三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這其中第三首是近年才在敦煌石壁發現的!據考證,作者皆是唐朝的李紳。
《憫農》是幾首體恤民間百姓疾苦的詩作,但諷刺的是其作者李紳卻是個窮奢極欲的巨腐,死後被“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其實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我來從心理和行為的關係方麵分析研究下!
有一類人,心理本來就是追求奢靡之人,也行奢侈之事,他的品行又與社會倡導和審美格格不入,於是心理產生矛盾和不平衡因素,在一些方麵就會產生遵從宏揚社會倡導和審美的表象言行,以慰藉自己矛盾不安的心理,自我解脫,自我辯解粉飾。就如同做壞事的人會進寺廟解心結一樣,不同的是自我解脫和靠第三方(佛)解脫。這也是佛教能在中土大地植根生存的根源,因為其勸善規德解煩避世的功用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那麼以上這類人給旁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好人”,但“江山易改,本性難易”,時間久了,其本來“麵目”又會在眾人麵前暴露,後人又會認為他們是“偽君子”,如果這類人刻意“偽”,往往比“真人”更可怕和可恨!這就是李紳的《憫農》和他的人生反差!
其實追求好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和人類共同的追求,但我們人類是群體社會,個人並非生活在孤島上,有些災難是需要群體共同應對解決的,自己在奢侈的同時必須要想到對相應的人群整體的影響,如果對群體影響損害很大,必須自律,才能在群體中得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