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君主權威(中)(1 / 3)

這一天,陽光燦爛,晴空萬裏無雲。

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道路兩旁,掛滿了歡迎的彩帶。寬闊的道路兩旁還有興高采烈的人們,如同衛士一般將白色磚石路護衛著,長長的,見首不見尾。

穿著各式各樣衣服的人們歡呼著,卻不至於亢奮過頭影響到道路的交通。女士們還含蓄一些,揮舞著各色的絲綢手帕,有些年輕的女士略顯做作的捂嘴嬌笑,也有些狂放一些的,幹脆將手帕扔向了道路中央。

男士們就沒有遮掩的必要了,他們盡情的大笑、歌唱……簡直像一場歡樂盛宴。

大道中間,是長長的騎士隊伍。騎士們中間,被這一切拱衛著的,則是各國王室的馬車。這些馬車都是四匹馬拉著的敞篷馬車,做工精致裝飾華麗。顯赫的王室成員,尤其是各國的君主,就在其上接受著別國人民的歡迎。

尼亞和老國王坐在一輛馬車上。這輛屬於睿典王室的馬車排在第十四個——馬車的先後排名絕不是簡單的排排隊而已,這可是關乎國家地位的。排在第一的當然是教廷來使,黎賽留紅衣主教的馬車。排在第二的馬車,則屬於神聖若馬帝國皇帝魯道夫,排在第三的屬於西班亞國王腓力,第四個是法蘭希國王路易的車駕,第五個則是殷格蘭國王詹姆斯,第六個是丹邁和諾威聯合王國的克裏斯提安,第七個是佛羅倫薩的梅迪奇(佛羅倫薩的實力雖然不強但是這個家族在各國上層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第八名是葡萄亞……

睿典排在第十四位。毫無疑問,這是個二流國家的地位,甚至比意塔利的一些城邦都低。這次會議總共就隻有二十個國家的君主(王國的國王或者公國的大公爵以及得意誌的選帝侯,名稱或許不同但都是一國的首領)至於地位再低一些的三流國家……商量殖民地分配的會議,哪有那些無關緊要的小國參與的份?

尼亞優雅的坐在駝絨車座上,麵色沉靜,看著道路兩旁歡呼著的人們,眼裏波瀾不興。這份淡然,卻讓老國王頗為欣慰——雖然並非真正的血脈繼承,不過,養子也是繼承人,不是嗎?

然而老國王恐怕想不到的是,尼亞此刻卻頗感無趣。也許一般的少年會沉迷於眾人的歡呼聲,會沉迷於這種榮耀。但是尼亞看得很清楚,他們的歡呼,其實更多的是為了他們自己而自豪——大陸這麼大,這次會議這麼重大,卻偏偏在赫蘭舉行,這難道不足以讓這些富足的赫蘭人為之歡呼麼?

其餘的興奮之情,也是因為見到了那些‘傳說中的’(這個詞貌似都被用濫了)大人物,把持著各個國家的君主,億萬人群之中那寥寥幾個站在最頂級的人。

而尼亞知道自己有多少分量。雖然是一國王子,但是尼亞絕對明白,自己現在的勢力近乎於零!相比前麵馬車上的那些大國的國王,差得實在太多了。

會議將在阿姆斯特丹大教堂舉行。不多久,這座高大壯觀的哥特式教堂,就帶著典型的高聳尖頂,出現在尼亞的視野裏。

一輛輛尊貴的馬車,停在大教堂前的廣場上。騎士們下馬,護衛著他們的君主,朝大教堂裏走去。有些人還需要身旁騎士的攙扶,走上高高的階梯——這對於一些平日裏穿雙襪子都不用彎腰的君主而言,還真是個挺麻煩的問題。

法蘭希國王,路易陛下的馬車,緩緩停下,四匹雪白的駿馬頗為乖巧。一身華麗絲綢長袍的路易,不需要騎士的攙扶,下車,上台階……動作不失優雅的禮儀,卻偏偏顯得頗為靈巧。

裏麵的大教堂的大廳,充作了君主們的會議廳。這些君主當然不能把一支騎士團帶進去,不過身邊留幾個騎士還是很有必要的。

赫蘭親王威廉,就在教堂大門口等候著這些貴客的到來。之前用馬車排名次的一幕,赫蘭沒有參與。也許是不想刺激到某些人?路易暗自猜度。

大教堂門口,君主們明顯的分成兩列,分成了兩個陣營——天主教和新教。天主教國家以西班亞和神聖若馬帝國為首。而法蘭希,雖然近年來逐漸崛起,但公認的地位還比不上老牌霸主。新教方麵,則是殷格蘭以及赫蘭。很顯然,新教國家的實力,比天主教國家的實力,實在差了不少——殷格蘭的威懾力僅限於海上,而赫蘭更是沒有威懾力可言,反而更像一大塊香噴噴的肥肉。

隻是天主教國家都苦於清理內亂,騰不出手來收拾新興的新教國家。而新教國家也不希望徹底惹怒天主教一方,希望獲得更長久的發展時間……兩邊都希望壓製住矛盾,至少是暫時的壓製住雙方的矛盾。而教廷,更不希望大陸的戰火製造的混亂,吸引來那些來自東方的真主信徒——就算新教徒總是與教廷作對,但起碼還是基督徒,不是嗎?所以,才會有這個協商會議。

走在最前麵的,是神聖若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一個身材有些矮胖、麵貌卻顯得頗為堅定的男人。他早已不年輕了,說他是中年嫌小,說老年又太老,卻正是一個君主的經驗、精力、頭腦……這些綜合能力正好處於頂峰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