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的就是你所看到的那樣,或充斥著忙碌或充斥著競爭或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人嗎?實際上並不是。
你所看到的,皆是你認為的。
一個人走在路上,他說他看到了一個女瘋子,邁著奇怪的步伐,笑著啃著一個饅頭。
我說不一定是瘋子呢?
他說,不可能,他每天上班都能見到她做一樣的事情。
我說,實際上不是,她在做著和我們做的一樣的事情。
對我們而言,下班後的小酌,假期的旅行,難得雙休日的懶覺,可能是最享受的事情。
而對她而言,她的做法是讓她快樂的。
既然都在一起做著讓自身享受的事情,那她又怎麼會是一個瘋子?
你看,你看似客觀地評價了她,但實際上是加入了你自己主觀的認知的,你主觀地認為她所表現的,是在你自身對“正常”的理解範圍之外的。
很多事情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我們經曆的太多事,收到的太多評價,給予別人的評價,看似是非常客觀,但多多少少都帶有主觀的成分。
你覺得這些所謂客觀的默認的道理,真理正常嗎?如果你覺得正常,那麼你多多少少也被這所謂的“社會規則”給潛移默化地給影響了。
如果你叫我遵循大自然,那我一定會。
如果你叫我去買一件衣服,理由是大家都買這件衣服,而且這件衣服非常好看,那麼我絕對不會聽你。
最能讓人類進步的,是思想。
最能讓人類退步的,亦是思想。
正因為大部分人都會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而大部分人能接收到這樣的信號,才會出現這麼多莫名其妙的“規矩”。
而造成情緒的罪魁禍首,也是思想。
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有的時候來的莫名其妙,但都是有理由的,因為不同的事情多多少少給思想打造了新的分叉口,而不同的分岔口指向了不同的情緒表現。
抑鬱症患者的思想是什麼呢?是什麼導致了抑鬱?
好多人對抑鬱的評價還是不太好。
一個抑鬱症患者說,我感覺生活對我不是很友好。
一個人對他說,生活多姿多彩,你整天難過個什麼勁兒?
看似很有道理,其實這個回答是不準確的。
因為一段正常的反駁,或者是交流,或是論證,前提條件都是在同一思維過程,而且概念和命題都必須保持一致。
抑鬱症患者所說的“生活”和那個人所說的“生活”是同一個概念嗎?
那個人所說的“生活”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它可以是每天喝酒的生活,也可以是每天上班的生活,也可以是整天無所事事的生活,或是他自己目前的生活。
抑鬱症患者的“生活”僅僅是他自己的生活,可以是那個人所說的“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個體項。
所以說,概念被偷換了,後者的話對前者的心態沒有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
所以說,整個世界就沒有客觀這一說,如果你不被這所謂的主觀潮流給影響,你想做的事情當然可以是別人所謂客觀認為不那麼恰當的事情。
但是你做了,你就必須得相應承擔“客觀”地後果。
因為你無力改變社會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