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伯顏
伯顏(1236—1295)。元大將。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書左丞相。十一年,領兵攻宋。從襄陽沿漢水入長江東下。次年,下建康。進右相。十三年陷臨安(今杭州),俘謝太後、恭帝等北去。此後長期統軍北方與叛王海都作戰。三十一年世祖死,他奉成宗即位,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死。真才受用
伯顏出身於蒙古族貴族家庭。祖父和叔祖父都是輔佐成吉思汗立國的功臣。伯顏的父親曉古台,襲父職,成為蒙古朝廷的重臣。
伯顏在這樣的名門望族家裏,從小受著良好的教育,對蒙、漢及周邊國家的文化都認真學習過。這些為伯顏後來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伯顏十幾歲的時候,就隨父親一起征歐亞。在征戰中,他親身經曆了那異常激烈殘酷的戰爭,並且在父親的教誨下,研讀兵書,提高軍事理論修養。這為伯顏後來成為傑出的軍事統帥創造了條件。伯顏父子隨宗王旭烈征服了裏海西南部和地中海東部地區,在那裏建立起了伊兒汗國。這之後伯顏就留在伊兒汗國幫助旭烈王處理政事。
1264年,伯顏奉旭烈王之命入朝奏事。元世祖忽必烈見伯顏相貌堂堂,舉止大方,就引起了興趣,和他當堂對話,發現伯顏學識高深,才智過人且知識淵博,便下令:“這樣的人才應該留下來輔佐朕。”從此,伯顏被忽必烈留在元朝廷任事,每有大事,忽必烈總是召伯顏來商量,伯顏言語不多,但每次總是三言兩語就能說中要害。出謀劃策也不爭先發言,而是待其他大臣說完他才開口,但話一出口就比別人的意見高明,因此,元世祖忽必烈把伯顏視為心腹。在留用朝廷的第二年,就被任用為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伯顏此後長期任元朝重臣和軍事統帥,他任丞相,政令開明;任統帥,戰無不勝,是忽必烈深為倚重的親信大臣。指揮渡江
1274年,忽必烈決定攻滅南宋統一全國,在選派誰擔任主帥時,經比較,最終選定伯顏為主將,阿術為副帥,率20萬蒙軍南進。伯顏與阿術率軍由漢江逼近郢(yǐnɡ)州(在今湖北鍾祥),先鋒武秀在進軍途中遇到漫天大水,澤連成片,沒有找到船,不能過水就在原地駐軍不前。伯顏見先鋒遇水停止進軍,十分惱火,他說:“我們的任務是打到江南去,如果連個水澤都過不去,那碰到長江怎麼辦呢?”他親自召來一名勇士,讓他為先導,涉水前行,伯顏隨勇士走在大軍前麵,將士見狀,都沒有怨言,全軍繼續向南開進。
蒙軍到達郢州附近時,得知郢州為石頭城,城高如山。為防備蒙軍,宋軍還另建一座新城,扼守漢水兩岸,在水中打下許多木樁。宋軍用鐵索把數十艘艦船連成一體,橫放水麵,用來阻擋蒙軍。南宋還在郢州駐有十萬主力步騎兵和一千多艘戰船,蒙軍見宋軍城池堅固,防守嚴密,都有些畏難。伯顏沒有下令強攻,他先派人四處打探軍情結果,發現離郢州不遠處有個黃家灣堡,在此溝西邊有條寬溝,水深數丈,順這條溝走,可以到達漢江。伯顏決定,拿下防守薄弱的黃家灣堡,由此溝入漢江。有些將領覺得這樣危險,應先攻下郢州,再入漢江。伯顏對他們說:“用兵要有輕重緩急,現在我們的目的是過江,怎能因為一座城,而影響了全軍的戰略意圖。”蒙軍繞過郢州,直入漢江,攻下沙洋城,從南向北攻郢州,宋軍不戰自亂,有兩名將領怯戰投降,蒙軍趁勢攻下郢州城。
拿下郢州城後,蒙軍準備在陽羅堡(在今湖北黃岡地區)過江。南宋都統王達派重兵守陽羅堡,夏貴率精兵屯於沙蕪口。蒙軍不得進。伯顏采用聲東擊西戰術,分軍包圍漢陽,聲言從漢口過江。宋將夏貴中計,帶兵趕往漢陽。伯顏派阿刺罕率兵阻擊沙蕪口宋軍,監視陽羅堡,然後率先鋒經沙蕪口入江。軍中來了個相士對伯顏說:“天道難行,大江必渡,夜觀金、木二星相犯,若二星交過,則江可渡,否則,不可渡。”伯顏駁斥道:“征戰之事,在將之策劃,勝敗豈由天定。”在伯顏率先鋒渡江之時,北岸尚有蒙軍十餘萬之眾。伯顏對將士們說,沙蕪南岸,宋軍船隻多,正好為我所用。副帥阿術,逆江而上40裏,尋宋軍防守空虛之處,越江而過,闖入宋軍船隊血戰一場,一擒宋將高邦顯,擊傷都統程鵬飛,奪得戰船千艘。
蒙軍大部隊利用南宋軍艦渡過大江。陽羅堡守軍驚慌,宋將夏貴聽說蒙軍已渡過長江,率千餘名親信逃跑了,軍無戰心,蒙軍乘機攻陽羅堡。幾十萬宋軍都成了俘虜。夏貴逃跑時伯顏已知,有人建議立即派兵追殺,伯顏製止說:“有一位宋軍大將主動回去嚇唬宋主和沿途宋軍,不是在幫我們的忙嗎?”他知道宋將愛麵子,自己怯戰逃跑,必定給自己找些借口,最好的借口是蒙軍勇猛無比,勢不可擋。果然,經夏貴一路宣傳,南宋各處守軍都膽戰心驚。滅亡南宋
伯顏渡江成功後,沿江宋軍望風而降。1275年2月,元軍進入池州。南宋朝野震驚,派出全部主力軍抵抗。宋丞相賈似道率兵七萬駐蕪湖,指揮使孫虎臣率兵七萬駐池州附近的丁家洲,夏貴率戰船,2500艘在江中,各路散軍數十萬駐長江南岸。伯顏決定以丁家洲為重點,打此戰役。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伯顏采用智取與強攻相結合的方式。先命人造大船十艘,船上裝滿幹柴,宣言要火燒宋軍戰船。宋水軍聽到後都非常害怕。伯顏命蒙軍用大炮不分晝夜的轟擊宋船,炮聲震天,宋軍將士聞之膽寒。又令騎兵在江岸邊列隊飛馳,造出萬馬奔騰之勢。夏貴早已被嚇破了膽,他第一個帶頭逃跑。在路過賈似道的隊伍時,還擾亂軍心的說:“敵眾我寡,勢不可支”。宋丞相賈似道聽說蒙軍如此厲害,也跟著跑了,蒙軍將士大呼:“宋軍敗了,丞相逃跑啦!”宋軍頓時大亂,人人爭相逃命,伯顏揮軍追殺。宋軍死傷無數。蒙軍繳獲戰船兩千餘艘,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伯顏率大軍奮勇追擊,一路攻下太平、和州,直逼臨安。正當伯顏乘勝進軍。準備一舉奪下臨安消滅南宋之際,元世祖忽必烈卻命令他撤軍。伯顏並不盲從,他擔心這大好的軍事形勢稍縱即逝,於是,一邊上書對忽必烈陳述利害,一邊派兵繼續進軍。忽必烈認為伯顏言之有理,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還是丞相說的對。”於是批準伯顏繼續進兵。
在打仗時,伯顏還時常以身作則,衝鋒陷陣,在攻打江南重鎮常州城時,城堅牆高,宋軍固守,月餘未下。伯顏來到陣前,發起衝鋒之後,他率先登上常州城頭。蒙軍將士見狀都深受感動,個個不顧生死地向城上衝,宋軍抵擋不住,伯顏占領了常州。
伯顏得常州後,分兵下太湖,水陸並進,直逼臨安。不足四個月,蒙軍攻入臨安城。俘虜了謝太後和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南宋小朝廷終告滅亡。
在滅臨安之戰中,伯顏判斷準確,用兵得當,多次以少擊眾,或用奇計,或靠奇勇,結果,最終取得了攻克南宋都城,俘虜宋室宗族,統一江南重鎮的輝煌戰果。
忽必烈得知伯顏滅了南宋的消息後,非常高興,馬上封伯顏為左丞相同知樞密院。輔政平亂
忽必烈繼承了汗位之後,蒙古族諸王經常糾集起來反叛作亂。忽必烈為了維護國家統一,隻得出兵鎮壓,而平叛功勞最大的還得算伯顏。
1277年,憲宗之子昔裏吉奉命與北平王木罕和右丞相安童一起平定窩闊台之孫海都發動的叛亂。不料在中途昔裏吉叛變,劫持皇子木罕和右丞相安童,響應海都對忽必烈的反叛。忽必烈得知消息大驚失色,命伯顏率軍往救。伯顏知道這次出征任務艱巨,既要勝敵,又要救人。他慎重迎戰,與敵軍在阿魯坤河(今屬蒙古人民共和國)相遇。伯顏下令,與敵人隔河列陣。伯顏軍嚴陣以待,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相持終日,敵軍出現疲憊鬆懈的狀態,隊形散亂。伯顏兵分兩路,襲擊敵人,並派出最精銳的勇士直插敵人中心營帳,力救皇子和丞相。經突擊,大敗敵軍並救出皇子和丞相,伯顏收降,昔裏吉死於逃亡的途中。
伯顏處理事情,從不急於動手,而是先找到問題的症結,再做出決定。1287年,傳聞宗王乃顏要聯合西北地區的一些王爺造反。忽必烈召伯顏商議對策。伯顏說,如果宗王與西北諸王聯合謀反,勢必又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不如乘他還沒有起事就派使者宣撫,或使其打消念頭,或察看其動靜,然後再采取行動。世祖忽必烈問誰可以去,伯顏說自己願意去。獲得批準後,伯顏帶著幾車皮衣出發了,每到一個驛站就給驛吏每人一件上等的皮衣,驛吏無不感激稱謝。到了乃顏的營地,宗王乃顏設宴招待伯顏,伯顏發現殺機四伏,知道想說服乃顏不要叛亂已沒有希望,於是,連夜潛逃。乃顏派兵追趕,可是,驛吏都很感激伯顏贈送給他們皮衣,為了報答伯顏,他們把最好的馬獻給伯顏騎,使乃顏的追兵無法趕上。伯顏返朝,麵奏忽必烈,立即發兵剿乃顏。伯顏推薦漢將李庭等人,運用漢軍戰法,使西北諸王未及響應,就把乃顏生擒,收降其部眾,西北諸王見乃顏被抓,都不敢起兵作亂,一場大禍就這樣消除了。
1289年,忽必烈為防止海都叛亂,命伯顏率軍鎮守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西南)。海都知伯顏深諳用兵之道,治軍有方,自知難勝伯顏,一直不敢有所動作,後唆使鐵木兒進攻和林,被伯顏打敗,又幾次出兵偷襲,均被伯顏擊敗。伯顏協助忽必烈平息了多次內亂,有力的打擊了企圖分裂國家的勢力。善於治軍
伯顏無論在治軍思想還是在個人修養方麵,都很值得稱道。伯顏晚年在交接西北地區的兵權時,接替者鐵木耳問:“公去何以教我?”伯顏說:“要注意的是酒和女色。軍中紀律應當嚴明,還要注意關心士卒。”
伯顏體恤將士辛苦,盡一切可能解決一些生活困難。1285年,伯顏奉命接替阿隻吉指揮西北邊關的平叛部隊。當時正值秋天,無戰事,伯顏就命將士采集“蔑怯葉”和“蓿敦根”,每人四斛,必須完成。將士們雖然不理解,但還是認真完成了。數月之後,已入隆冬,天降大雪,交通不便,就是靠這些東西,將士們才熬過饑寒。打獵是蒙軍的一項任務,以往獲得獵物後,總是吃完肉後,把皮扔掉,伯顏到軍中,命令把所有的皮子都收集起來。入冬時節,伯顏把上萬張獸皮送入京師,元世祖忽必烈知道後笑著說:“北方寒冷,這是伯顏用獸皮來換取棉帛以解決將士的冬衣。”他立即下令,給予帛和棉,從此北方將士可以及時穿上冬衣了。
伯顏帶兵四處征戰,有了功勞總是推給別人,跟隨他作戰的將領,即使是有一點功勞他也會上報。對每一個人的功勞他都詳細記錄下來,使他們及時得到該得的獎賞,而對自己的功勞卻從來不提。在皇帝獎勵他時,他還把自己的功勞推到手下將領以及一起征戰的他人身上。相反,軍中有了過失,他總是自己站出來承擔責任。
在為帥用兵方麵,伯顏從不恃勇蠻攻,而是以降服敵人為目的,以減少不必要的流血犧牲。對敵人的降將,一旦真心降服,就盡量任用,以發揮其瓦解敵軍的作用。按照蒙古軍的俗禮,每攻下一城,必定殺掉一批俘虜以祭軍旗古禮,兵勝之後必祭旗於所征之地。伯顏認為這樣做太殘忍,堅決將其廢棄。他對降將不殺不辱,“有官者乃居其官”,甚至抓到敵方的奸細他也不隨便處死,而是誠心招降,設法為己所用。這些明智之舉,瓦解了敵人,爭取了人心,得到的結果是削弱了敵人的反抗,從而減少了自己方麵將士的流血犧牲。
伯顏為將,總是從大局出發,而不畏他人讒言,不計個人得失。在防止海都反叛時,伯顏率兵,據守要隘,堅守不戰。有人進讒言,說他已投降了海都,準備反叛朝廷。世祖忽必烈有些不放心,就讓皇孫鐵木耳去接管伯顏的軍隊。伯顏很坦然,一點兒生氣的樣子也沒有。在準備交接兵權之時,海都派兵來攻,伯顏要求鐵木耳緩行交接,待破敵後再行交出兵權。隨後率軍出戰,每日先戰後退,連退七日,竟然退出70裏,有將說伯顏:“廷臣已讒將軍勾結海都,今如此畏敵,不怕授人柄?”伯顏說:“帶兵打仗,重要的是打敗敵人,不能因畏懼讒言而丟棄打仗的章法。今敵強我弱,誤以為我怯戰,因此,我用驕兵之計誘敵輕我,然後一舉勝敵。如果因怕讒言,盲目擊敵,隻會吃敗仗,這對朝廷有什麼用呢?何況,盡管表麵上我強硬對敵,而結果卻敗於敵,這對我又有何益?”他依然我行我素。最後乘海都驕而輕敵、防備不嚴之機,一舉擊敗海都。得勝之後,伯顏交付符印,整裝返朝,輕鬆如常,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這些舉動更博得將領朝臣們的敬仰。
忽必烈死時,命伯顏總百官以聽,等待皇孫鐵木耳從和林返回即位。伯顏總領朝政三個月,朝廷像往常一樣,大小政事處理得都很妥當,鐵木耳即位後,拜伯顏為太傅,開府儀同三司,錄軍國重事。伯顏於1295年病逝。他一生在軍隊中威望極高,被將士們稱為“軍神”。
蕭拜住世代官宦品德兼優
蕭拜住(?—1320),生年史書缺載,他的祖先是契丹人,原為石抹氏部落人,祖上曾為金朝大臣,後來易姓為蕭。曾祖醜奴,仕途為古北口屯戍千戶,金大安二年(1210)遣使歸降,助蒙滅金,屢建功勳,官至檀順、昌平萬戶;祖父青山,中統元年(1260)承襲萬戶,平宋有功,授為湖廣提刑按察使;父親哈刺帖木兒,曾典領宿衛,為檀州知州。蕭拜住世代官宦,出身顯赫,但他身上沒有官宦子弟的專橫跋扈專橫跋扈(hù):霸道囂張,蠻不講理。,沒有紈絝子弟紈絝(wánkù)子弟:指生活浮華,不務正業的富家子弟。遊手好閑的習氣。他身材魁偉,相貌堂堂,年輕時就跟隨元成宗北征,襲授檀州知州,後入為禮部郎中。
蕭拜住由於具有不凡的德才,入仕後迅速遷升,在元成宗時已被拜授同知大都路總管兼知中山府,政績斐然,但為同僚妒忌。不久,因父死去官,居家守孝。此時的仁宗尚為太子,恰途經中山,同僚自以為有機可乘,就對仁宗的近侍說:“知府大人在此時間離職,他是怕迎接聖上的煩勞耳。”仁宗聽後點點頭,心中很不高興。恰行至田野,見一老嫗(yù),問之曰:“府中官孰賢?”老人毫不猶豫地說:“隻聽說有個蕭知府,餘皆不知。”仁宗開始困惑起來,又路過一神祠,見數位老人在焚香膜拜,遣人問之:“你們祈禱什麼呢?”眾人合答曰:“蕭知府奔喪返家,欲速其來,以是祈也。”仁宗心中疑惑如同冰釋,他知道蕭拜住是位難得之才,遂鼎力薦舉複職。武宗即位,拜為中書左司郎中,直升至禦史中丞。入相有為勇鬥奸徒
蕭拜住在武宗時官仕至禦史中丞。仁宗即位後,又曆任陝西行省右丞、中書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
元仁宗是位既“通達儒術”,又“妙悟釋典”的有作為的君主,他有一定的能力、才幹。登基後,撤換舊臣,革除弊政;重視人才,首開科舉;加強法紀,纂修《風憲紀綱》,大有振興元朝的勢頭。但是仁宗為政,由於時時受到太後和右丞相鐵木迭兒的嚴重幹擾,皇權與後權之間的鬥爭也此起彼落,曲折劇烈。
太後答己早在武宗即位時已立為皇太後,武宗還特為她修築了興聖宮。答己聰慧精明,但不事檢點,自當上太後後淫恣更甚,尤其拉攏鐵木迭兒為奸,興聖宮幾乎成了淩駕於天子之上的又一朝廷。鐵木迭兒是個品德極為惡劣之徒,官聲極其狼狽,但深得太後信任和庇護。在武宗至大年間已為雲南行省左丞相。武宗駕崩,答己即召之為中書右丞。仁宗雖非常討厭鐵木迭兒,但不敢違忤(wǔ)太後旨意,唯太後之命是從,仍任之為相。鐵木迭兒居相位兩年,雖曾經為仁宗罷去,但在太後壓力下,後又複居入相位,恃勢貪虐,凶穢愈甚。
在這萬般無奈之下,仁宗隻能采取抑製鐵木迭兒的辦法。將蕭拜住由禦史中丞拜為中書右丞,又擢為平章政事副丞相,這樣調整的目的是為了製約鐵木迭兒等,對抗太後。蕭拜住也心領神會,明白肩上的重擔,遂慨然以糾正鐵木迭兒之罪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