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韓世忠

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綏德(今陝西綏德),南宋名將。因奮力抗擊金兵而出名,升武節郎、武節大夫。護衛高宗南下有功,升禦營左都統製。平息叛亂,救出高宗,升檢校少保、武勝昭慶軍節度使,後改任浙西製置使。曾以水師八千人圍困金兵十萬人於黃天蕩,大震江淮。授建康、鎮江、淮東宣撫使,後升少保、京東淮東路宣撫使。堅決反對與金兵妥協議和,被剝奪兵權,授樞密使。嶽飛被害時麵責秦檜,並自行解職,以示抗議。

戰西夏初顯將才

韓世忠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自幼喜好習武。少年時期就力大過人。性情憨直善良,喜歡行俠仗義。

韓世忠長到十六七歲時,長得高大威猛,渾身是勁兒。擺擂台比武藝,沒有人能贏他。他臂力過人,能開三百多斤的弓。家鄉有人對他說,有如此好的身手,應該為國效力。於是,年僅十七歲的韓世忠就參軍當了一名普通士兵。

韓世忠所在的部隊駐紮在西北,經常與西夏軍隊打仗。韓世忠入伍不久就參加了戰鬥,因作戰勇敢就由士卒升為小隊長,管理十幾個人。韓世忠領導的那些士兵都比他年紀大,可是韓世忠作戰勇敢,身先士卒,處事公道,所以大家都樂於聽他的。有一次宋軍攻打西夏的一座城池,久攻不下,韓世忠急了,一個人翻牆衝進去,殺死守城的敵軍將領,把他的腦袋拋到城外,宋軍受到鼓舞,一湧而上攻下城池。不久,西夏王的監軍駙馬親率夏軍向宋軍反擊,宋軍連吃了幾次敗仗。韓世忠問清駙馬的身份和作用後,率領十名不怕死的敢死隊員,風一樣地殺入敵陣,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衝擊嚇呆了,韓世忠衝入敵陣直奔元帥帳,還沒等西夏兵明白過來,便將西夏監軍駙馬的頭砍了下來。西夏兵見主帥被殺,個個爭相逃命。宋軍將領都稱讚韓世忠的勇猛。因此,經略使上報朝廷,請求破格提拔韓世忠。可是,當時主管軍隊的童貫,不相信這件事是真的,僅給韓世忠升了一級。

1121年,宋軍與金兵大戰於燕山南。幾路兵馬都被金兵打敗。韓世忠率50餘騎士巡邏於滹沱河上,不巧與金兵大隊人馬遭遇。金兵是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韓世忠沉著應戰,他告訴士卒:“千萬不要慌亂,不要亂動,否則就是死路一條。”他讓一個叫蘇格的小隊長率領部分人搶占高坡。又派出十餘個騎士,把在河邊準備搶渡的散亂宋軍組織起來,得到了幾百人的隊伍,讓他們列陣擊鼓呐喊。然後,他率幾名敢死騎士,直接衝入金兵隊陣之中,專殺舉旗的金兵,殺死了幾個舉旗的旗手後,其餘的旗手紛紛將旗放倒,河邊的宋軍士卒擊鼓高喊:“金兵敗啦!金兵敗啦!”頃刻間金兵陣形大亂,蘇格率領占據高地的騎兵自上而下衝來,向北逃去,韓世忠又追殺了一陣才停下。在宋軍連吃敗仗的形勢下,韓世忠憑借數百人的隊伍,竟然戰勝數倍於自己的金兵,這大大鼓舞了人們抗金的鬥誌。

1126年10月,正在滹淪河一帶擔任防守任務的韓世忠被數萬金兵遣逼退入趙州城內。敵兵把城團團圍住。城中兵少糧乏,人心不穩,有人主張棄城而逃。韓世忠傳令下去,有敢言棄城者斬。當天夜裏,天降大雪,韓世忠帶領精壯士卒三百人悄悄出城,偷偷摸進金兵營,殺死主帥,然後偷襲金兵駐地,挑起金兵內部誤相攻殺。一夜大戰,金兵死傷過半,第二天早上,看到主帥被殺,遍地都是自家兄弟的屍體,金兵無心戀戰,馬上撤兵了。

韓世忠在河北一帶抗金數年,總能以少勝多屢出奇兵,令金人聞風喪膽。

救高宗深得帝信

靖康之變,開封城陷,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兩人作了金朝的俘虜。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當了皇帝,是為宋高宗。趙構沒有什麼抱負,隻圖苟且偷安。在商丘當了皇帝,一路被金兵追擊,從商丘跑到揚州,又從揚州跑到杭州,最後竟然跑到海上去躲避金兵。在嶽飛等將領的抵抗下,金兵被迫退出江南,趙構又從海上返回杭州。為了平息民憤,趙構罷免了投降派宰相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任朱勝非為宰相,王淵掌樞密院事,呂頤浩為江東安撫製置使。將領苗傅、劉正彥對朝廷不滿發動政變,殺死了王淵和宦官康履,逼迫高宗讓位給三歲的兒子。呂頤浩約韓世忠、張浚等大將平息叛亂,解救高宗。

韓世忠所轄兵馬不多,就在鹽城一帶收留散兵遊勇,組織起幾千人的隊伍,從海上來到常熟。和張浚等人約好時間進兵杭州,然後假稱休兵,不再前進。實際暗中作好攻城的準備。苗傅、劉正彥知道韓世忠驍勇,就抓住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作為人質,來威脅韓世忠。宰相朱勝非已假意屈從苗、劉,對他們說,與其逼韓世忠戰,不如派梁紅玉去勸說韓世忠,隻要韓世忠能降,什麼事都好辦了!苗、劉聽信了朱勝非的話,讓使者跟隨梁紅玉去見韓世忠。梁紅玉和使者到來後,韓世忠砍了使者,下令進攻杭州。韓世忠在杭州北關擊敗叛軍防守部隊,苗、劉驚慌失措,率兩千士兵逃跑。

韓世忠救出高宗趙構,高宗告訴他,宮中的中軍統製吳湛和苗、劉是一夥的。恰在此時,吳湛率兵前來迎接韓世忠,韓世忠趁與吳湛握手的機會,捏斷了吳湛的手指,喝令左右把吳湛關了起來,其他叛將一並斬於市曹。苗、劉之亂遂平,南宋小朝廷穩定下來。韓世忠功勞最大,從此成了高宗的親信,被任命為武勝軍節度使、禦營左軍都統製。

困兀術威震江淮

1129年,金兵再次南下,突破長江天險,攻破了建康(今南京)等重要城鎮,躲在杭州的宋高宗趙構嚇得發抖,他又要逃跑。韓世忠麵見高宗,慷慨陳詞:“國家已丟失河北、河東、山東諸地,再把江淮丟掉,還有何處可去?”趙構聽到“金兵”二字就發抖,他隻想保住性命,所有的山河都丟了也沒關係。趙構任命韓世忠為浙西製置使,防守鎮江,讓他去和金兵正麵交鋒,而自己則匆匆逃到了海上。

鎮江其時已處敵後,韓世忠率所部八千人急赴鎮江,金兵在江南搶掠一陣之後慢慢退去,韓世忠駐守於鬆江、江灣、海口一帶,聽到金兵撤退的消息,韓世忠立即分兵把守要塞,準備乘機斬殺金兵。埋伏的宋兵差一點兒活捉金兵元帥兀術。

兀術是個好戰之將,他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期會戰。韓世忠與敵約定日期,在江中會戰。金兵因不習水戰,韓世忠就利用敵人這一弱點,幾次交戰大敗金兵,還活捉了兀術的女婿龍虎大王。兀術慌忙,率十萬兵馬退入黃天蕩,企圖從這裏向北逃過長江。

黃天蕩是江中的一條斷港,裏麵泥沙淤積,隻有進去的路,沒有出來的路。韓世忠見金兵誤入黃天蕩,就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待金兵進去之後,立即率兵封鎖了出口。兀術率金兵被困於黃天蕩內,沒有出路,眼見十萬大軍就要被活活餓死蕩中,兀術派使者與韓世忠講和,願意把搶掠的財物全部送還,並向韓世忠獻寶馬,以此為條件,放他們一條生路,韓世忠一口否定了。兀術隻好重金懸賞求計。從一個漢奸那裏買來了良策。黃天蕩內有一條老鸛(ɡuàn)河,直通建康秦淮河,因年久不用而淤塞,派人挖通即可從水路逃出。兀術派人,日夜開工挖通此河。企圖從水道入建康。途經牛頭山,剛收複建康的嶽飛在此處駐紮軍隊,見敵人從這裏出來,立即調集大軍猛擊,金兵衝不出去還是被困在了黃天蕩。

韓世忠準備一舉全殲敵人,他派人打製鐵索和鐵鉤,一遇敵船先用鐵鉤鉤住,防止敵船逃跑,然後消滅敵人。眼看敵人無計可施,隻有等死,此時又有一個漢奸向金兵獻策,教他們乘宋軍揚帆行船之時,集中火箭射船帆,燒毀宋軍戰船,這樣便可逃出黃天蕩。兀術大喜,依照這個方法,果然有效,宋軍船隻被燒毀許多,金兵乘機衝出黃天蕩,向北逃過長江,撤回黃河以北地區。韓世忠僅用八千軍隊,困敵十萬兵馬於黃天蕩,堅戰48天,殲敵萬餘。此戰意義重大,激起了江淮人民的抗金情緒,使人民看到了金兵並不可怕。韓世忠因黃天蕩戰役以巧製敵,其英名傳遍江淮地區。

斥秦檜高風亮節

在南宋政權內部始終存在著抗戰與投降之間的鬥爭。以嶽飛、韓世忠等戰將為代表的主戰派,拒絕妥協投降,反對與金議和;而以秦檜等文臣為首的士族企圖偏安一隅,反對抗戰,主張妥協議和,最終走向了屈膝投降的道路。

正當韓世忠趁勝追擊,大敗金軍時,形勢急轉直下,投降派勢力獲得了宋高宗的支持,因為嶽飛抗金大軍已在中原一帶收複了許多失地。宋高宗所擔心的是一旦打敗金兵,迎回他的老子(徽宗)和哥哥(欽宗)之後,他將失去皇位。所以,在他的支持下,秦檜收了韓世忠、嶽飛、張浚三位大將的兵權。秦檜一日之內連發十道金牌,強令處在抗金最前線的嶽飛收兵回朝、對韓世忠還算好一些,因韓世忠對宋高宗有救駕之恩,因此,升為樞密使,明為升官,實為剝奪其兵權。

嶽飛父子被捕下獄,秦檜獨霸朝政,無人敢言,但韓世忠心有不平,他麵見秦檜,當麵指斥秦檜誤國。好友勸他,得罪秦檜日後會遭報複,而韓世忠卻說:“今吾若為己而附合奸賊,死後豈不遭祖先鐵杖?”

韓世忠見嶽飛父子被處死,收複河山的難得機會喪失,自己又無能為力,便毅然辭去樞密使的官職,終日借酒消愁。後來憂憤而死。

文天祥

年少高中誓學先賢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別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其父文儀是一個未登仕途的文人,喜歡讀書藏書。生有三男四女,文天祥是長子,下麵有兩個弟弟和四個妹妹。文天祥身材高大壯實,膚色潔白,眉清目秀,炯炯有神。少時在孔廟看到鄉先賢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的塑像,都諡曰“忠”,十分仰慕說:“我死後不配享於他們之中,非大丈夫。”

寶祐元年(1253),文天祥參加廬陵邑校“簾試”,結果名列榜首。兩年後入學吉州著名的白鷺書院,同年選為吉州貢士,於歲末年初赴臨安(今浙江杭州)應試,考試結果,二十歲的文天祥高中了進士第一名。他對策集英殿所作的《禦試策》,針貶時弊,洋洋萬言,沒有起草,一揮而就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張,被理宗認為是“切至之論”,願意親自接見文天祥詳細談一下自己的見解。但就在文天祥中魁後還沒有任職的時候。他的父親病發逝於臨安。文天祥隨即扶柩(jiù)還鄉,在家治喪守製。

開慶元年(1259),文天祥守喪期滿,年初陪弟弟文壁進京應試。到臨安以後,文天祥被朝廷任命為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製官廳公事,自此開始了他光明正大而又艱難坎坷的仕途生涯。

從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整整十五年,文天祥屢遭當朝權臣的打擊排擠,因而數度沉浮。

多次被斥隻緣忠剛

開慶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軍隊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南宋朝野大為震驚,當時在朝中掌權的宦官董宋臣等人不是考慮如何穩定人心、認真部署抵抗,反而提出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的逃跑主張。相當多的官員也都認為這一提議是可恥的,但迫於權勢不敢提出反對意見。時為寧海節度判官的文天祥,不計個人得失安危,寫了《己未上皇帝書》冒死進諫。他在上書中請求皇帝“悔悟”,並指出“如果聽從董宋臣的提議”,則“六師一動,變生無方”,京畿(jī)便可能“為血為肉”,因此必須“斬董宋臣以謝宗廟神靈”。奏疏中還提出了四個方麵的改革建議,以求救亡圖存。但文天祥的提議並沒有被皇帝采納。憂心忡忡的文天祥景定年(1260)辭去朝廷改授的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製官廳公事的職務,請求擔任主管道觀香火的“祠祿”,這是一種閑職。他的要求得到了批準,出任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主管。

景定二年(1261)十月,朝廷任命文天祥為秘書省正字兼太子府教授,這一職務按慣例是由前科狀元擔任,文天祥兩次提出辭職都沒有得到批準,次年又充任殿試考官,不久又轉任著作佐郎。此時朝廷決定重新啟用被罷免的奸宦董宋臣,文天祥對決定大為反感,考慮再三,又呈了《癸亥上皇帝書》,勸皇帝以史為鑒,不要寵信宦官,竭力勸阻起用董宋臣這種奸佞人物,然而他的建議仍然沒有被采納,文天祥憤而辭職,決心不和壞人共事。後來在朋友的勸說之下知瑞州(今江西高安),以後又任江西提刑。在江西提刑任上,他因仗義平反冤獄遭人誣陷,於鹹淳元年(1265)四月被彈劾罷官。鬱鬱不得誌的文天祥返回老家,決意適跡山林,隱居在文山,其“文山”的別號也是由此而來。

鹹淳三年(1267)九月,朝廷重新起用文天祥為吏部尚書左司郎官,他又提出辭職未獲批準。繼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但文天祥上任僅一個多月就遭忌被彈劾,罷職再回文山。

公元鹹淳九年(1273)春,文天祥又複出任職湖南提刑。當年冬季文天祥以奉養祖母、母親為名,要求調往江西,獲準遷知贛州事。

萬裏奔波一心抗元

忽必烈取得了汗位,穩定了蒙古內部,於公元1271年(宋鹹淳七年,元至元八年)改國號為大元。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詔要對南宋興師問罪,再次大舉進軍南宋。二十萬元軍分東西兩路,沿漢水運河南攻長江。十二月,西路元軍攻克鄂州,南宋軍情緊急。當月二十日,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後發出《哀痛詔》,號召各地迅速組織勤王之師抵抗蒙古軍隊的進攻。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了《哀痛詔》以及朝廷令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的專旨,文天祥捧詔涕泣,首倡勤王,為組建勤王軍嘔心瀝血。接詔三天後,他發布文告,在江西全省征集義士糧餉。他把家中老母送往惠州交弟弟奉養,並捐出全部家產充作義軍費用。在師友百姓的支持努力下,江西一帶各路英雄豪傑,少數民族紛紛來歸。到了四月,一萬多名義師已經集中在吉安整裝待發。當時有友人勸阻說:“如今元軍分三路進攻,破京郊,奪取內地,你以烏合之眾一萬餘人趕去,無異驅羊群與猛虎博鬥。”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這樣。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餘年,一旦有難,征召天下兵勤王,竟沒有一人一騎來響應,我深以此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許國,天下忠臣義士也許會聞風而動。講忠義的謀略站得住,聚眾人的功效能實現,如能做到這一點,則社稷還有保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