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是諷喻詩中的名篇。他首先用“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形象地描繪出了一個艱辛的賣炭老人,然後說明“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靠此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種“衣正單”又“願天寒”的矛盾心情,表現了勞苦人民悲慘的處境。這首詩不發議論,但譴責之意卻十分強烈。
除諷喻詩外,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的兩篇有名的敘事長詩:《長恨歌》和《琵琶行》,詩人把它歸入感傷詩一類。
《長恨歌》,以“長恨”為題,開篇就對唐玄宗迷戀女色進行諷刺。如“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等等。詩歌轉入後半部分,著重描寫了他們的悲劇遭遇,寄寓了一定的同情。他寫李、楊生離死別以後的思念之情,具有很浪漫的色彩。詩中極力渲染了唐明皇對楊貴妃死後的思念之情:“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待鑾輿歸京後,寫明皇思念程度更深一層:“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麵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接著“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之後,又用臨邛(qiónɡ)道士招魂的鋪敘,描寫了李、楊的山盟海誓,表現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長恨”?憐憫感歎之情躍然紙上。全詩構思巧妙,描寫傳神,語言自然流暢,具有音樂美,因而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後代廣泛傳誦的名篇。
《琵琶行》,寫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去潯(xún)陽江頭送別一客人,忽然聽到鄰船上一陣動人心弦的琵琶聲,詢問之後,才知是長安的一個名妓,漂泊在江湖之上。女子一席傾訴和淒切的琵琶聲,引起詩人的共鳴。這首詩運用語言的成就是驚人的。如在描寫音樂中,用了一連串的新穎精妙的比喻,把音樂旋律形象化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聲音錯落有致,瞬息萬變,抑揚頓挫,寫得傳神入妙。充分表現了白居易高超的藝術才能。
此外,描寫大自然景物的,也有不少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如《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還有一些民歌體小詞,如《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
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晚年退休後,隱居洛陽履道裏,與香山的高僧如滿談經論法,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會昌六年八月,白居易久病不愈,與世長辭。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禦史裏行。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列“唐宋八大家”。在哲學上,有《天說》、《天對》等重要論著。
柳宗元從小聰明勤奮,讀了很多書,21歲考取了進士,被吏部分發擔任秘書省的校書郎,管理國家的經籍圖書。過了兩年又應博學宏詞科考試中榜,被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主要職責是掌管編輯出版經籍和搜集已經散佚(yì)的圖書。他任校書郎和正字,有機會博覽群書,大大開闊了眼界。
柳宗元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發生了太學生因陸贄、陽城等被迫害而請願的學潮;第二年淮西節度使吳少誠發動叛亂。柳宗元支持太學生的請願行動,並寫信鼓勵他們。對吳少叛亂,柳宗元感到無比憤慨,並寫了《辯侵伐論》,要求征募天下義士,征討淮西,表明他要求維護統一的願望。
柳宗元和王叔文、韋執誼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王叔文當時為東宮皇太子李誦侍讀,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革新思想。貞元21年(805年)正月,李誦即帝位(順宗)以後,就力圖擺脫對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依附,重用王叔文、王菼(tǎn)等人。柳宗元當時由於政見和他們一致,也被重用。由於順宗即位前得了中風症,體弱多病,不能親理朝政,國家大事實際由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掌管。他們執政後,便積極推行革新主張,采取了一係列革新活動,曆史之稱為“永貞革新”。他們懲治作惡多端的貪官汙吏,免去“正稅”以外的苛捐雜稅,廢止掠奪百姓的“宮市”製度,放宮女900餘人還家,裁簡閑雜人員,重賞功臣,計劃奪取宦官兵權和削弱藩鎮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等。這些做法,目的主要是維護唐王朝的封建統治,但由於是它打擊了當時宦官和藩鎮割據,受到了他們的報複。
這場改革的來勢雖然很大,但最終由於宦官、藩鎮等頑固勢力裏應外合,拚命反撲,改革失敗了。保守勢力逼迫久病的皇帝順宗讓位給兒子李純(唐憲宗)。憲宗貶王叔文為渝州(今四川巴縣)司戶,柳宗元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行至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被貶為司馬的,還有王叔文集團的其他人,共8人,所以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柳宗元從永貞元年(805年)到永州整整住了10年之後,到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忽然接到詔書,命他立刻回京。原指望貶謫生活從此結束,重新得到起用。誰知三月又被改貶為柳州刺史。六月到達柳州。
柳宗元被派往柳州的時候,參加永貞革新的其他人,也都同時被派到很遠的地方去任職。著名詩人劉禹錫將被派往播州(現在貴州省遵義市一帶),它離長安的距離,雖說比柳州要近,可是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是比柳州更為荒涼的地區。劉禹錫的老母還健在,柳宗元怕他們一家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他說:“播州荒癘(lì),不適合北方人居住,而夢得(劉禹錫的字)的母親已經年老,千萬不能帶著老人同去呀!”他想:讓劉禹錫去柳州,他自己去播州。他正準備寫表向朝廷申請,恰巧禦史中丞裴度也向唐憲宗奏明了劉禹錫的困難,唐憲宗才同意劉禹錫不去播州,改為連州(今廣東省連縣)刺史。這件事情反映出柳宗元樂於助人的高貴品質。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和柳州的時候,南方的許多讀書人仰慕他的名聲和學問,紛紛跑來向他拜師求學。柳宗元對那些好學上進的青年人,總是熱情教誨,悉心指導,還經常和他們商討文章和國事。
柳宗元在擔任柳州刺史期間,政績頗豐,他幫助許多窮苦百姓贖回了賣身為奴婢的子女,並且禁止了這種惡劣的風俗,還針對柳州百姓迷信落後的風俗習慣,嚴令禁止江湖巫醫和算卦先生到處騙人,最重要的是解決了柳州吃水、用水困難。
柳宗元在貶謫生活中,有機會接觸社會的下層,了解民間的疾苦。因此他對當時殘害人民的苛政,對社會的黑暗現象,寫了不少文章加以揭露。
著名的《捕蛇者說》就是這類文章的代表。文中說永州地方產一種毒蛇,人被它咬了就必死無疑,但是把它晾幹製成藥,可以醫治許多頑症。皇宮裏的禦醫(專給皇帝治病的醫生)以皇帝的命令宣布說:捕捉這種毒蛇上交的人,就可以免除賦稅。於是,永州人都不顧性命爭著捕捉這種毒蛇。有個姓蔣的農民,祖孫三代靠捕捉毒蛇而不交納賦稅。可是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因為捕蛇而死,他自己幹了12年,好幾次也差點兒被蛇咬死。問他為什麼還要幹這種危險的事情,他說,那些不捕蛇的鄉親,因為交不起賦稅,被逼死的更多。他捕蛇每年隻冒兩次性命危險,那些鄉親們卻天天遭到死亡的威脅。因此,他寧願捕捉毒蛇,這樣還活得長些。柳宗元感歎說:孔子講,苛刻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凶猛,哪知道賦斂的為害比毒蛇還要厲害啊!
在一篇叫《童區(ōu)寄傳》的文章中,柳宗元讚揚了一位勇敢機智的少年。郴(chēn)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地方有個十一歲的孩子,名叫區寄。有一天,區寄在山裏放牛,兩個人販子抓住區寄,綁了他的雙手,準備帶到集市上去賣掉。區寄裝作很害怕,大哭起來,用這辦法來麻痹(bì)這兩個家夥。到了晚上睡覺,這兩個家夥把區寄扔在一邊,坐在地上喝酒。一個強盜喝得酩酊大醉,把刀插在地上,睡著了。沒喝醉的那個強盜,獨自一人跑到集市上去找買主去了。區寄把綁著手的繩子對著插在地上的刀口來回磨,一會兒就把繩子磨斷了。他拿起刀,把睡著的那個人販子捅死了。不巧,到集市上去的那個人販子回來了。那強盜看同夥被殺了,舉起刀就要殺區寄。區寄急中生智,連忙說:“要我作你們兩人的奴仆,還不如作你一人的奴仆哩。”這家夥心想,與其殺了這小孩,不如賣了他劃得來;與其兩人共同賣,賣的錢兩人分,不如一人賣,賣的錢我一個人獨得。於是把同夥的屍體拖到草叢中藏起來,然後把區寄捆結實,送到賣主家灶房關起來。半夜,區寄把身子慢慢地轉到火爐旁邊,把身上的繩子湊到火上去燒。繩子燒斷了,可他的手也燒傷了。他忍著痛,拿起刀來,找到另一個人販子,並砍死了他。買主和鄰居驚醒起來,圍著區寄。區寄不慌不忙地對大夥說:“我叫區寄,兩個賊人要把我賣掉,是我殺死了他們。我願到官府去說理。”刺史聽說了這件事後,很讚賞他的勇氣,要留他在衙門當小吏,區寄不肯,刺史就派人送他回去了,這件事在區寄的家鄉傳開了。別的人販子聽了都害怕,再不敢從區寄的門前經過了。
柳宗元還寫了許多很有意義的寓言、傳記、書信和墓誌銘等。他的遊記寫得特別好,最有名的是《永州八記》。他不僅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寫了清奇秀麗的自然景色,而且把自己的遭遇和悲憤感情寄托在山水之中,成為曆代山水散文的傑作。他一生寫了大量的散文和詩歌,為古文運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一些論文宣傳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我國文學和哲學發展史上,柳宗元和他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xī)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qìn]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遭排擠而潦倒終身。其詩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時政弊端多有所反映,《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侯》等較突出。“無題”詩膾炙人口,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文集已散失,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