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華佗

華(huà)佗(?—208),東漢末醫學家。又名旉(fǖ),字元化,沛國譙(qiáo,今安徽詫州)人。精內、外、婦、兒、針灸(jiǔ)各科,尤擅長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創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反映了我國醫學於公元2世紀時,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術方麵己有相當成就。並創“五禽戲”,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下麵是幾則華佗行醫的故事。

有一天,華佗在路上遇到一位咽喉阻塞的人,要求給他診治。他診斷後,說:“你可到路邊那個飯店去買些蔥、薑、蒜用醋調和服下。”這個人按此法辦了,咽喉阻塞症很快就好了。他非常高興,見人便說華佗的醫術高明。有位李將軍不相信華佗真有那麼高的醫術,正巧這時他夫人的肚子總是疼,就把華佗請來,想親眼看看華佗的醫術有多麼高明。華佗看了李夫人的病情後,診斷出她的腹中有死胎。但將軍不相信,因為他夫人不久前生了一胎,華佗隻好告辭了。又過了一段時間李夫人的腹疼更加嚴重了,隻好再把華佗請來,這次依照華佗的方法,真的從李夫人的腹中取出了死胎。李將軍這回真的相信華佗的醫術高明了。

有一次,兩個人同時來找華佗看病,一個叫倪尋,另一個叫李延,他們的症狀都是頭疼發燒,華佗經過仔細診斷,給倪尋開了瀉藥,給李延開了發汗藥。他的徒弟非常奇怪,問:“老師,為什麼兩人的症狀一樣,用藥卻不一樣?”華佗說:“這兩種病,表麵看來好像一樣,實質卻不同,倪尋病在內,該服瀉藥;李延隻是受點外感,隻要讓他發發汗就沒事了。”第二天,兩人的病果然都好了。

華佗的醫術高明,十裏八鄉的人生了病都來找他看,他也非常樂於助人。

碰到嚴重的病人,需要做手術時,病人都會痛疼地叫起來,這使他十分難受,他想發明一種藥物讓病人在做手術的時候能減輕痛苦,於是他走遍了名山大川,采集了無數種草藥,終於發明了一種名叫“麻沸散”的麻醉劑。通過試驗,這種藥在病人動手術的時候有效地減輕了他們的疼痛。華佗還根據運動的姿勢和動作發明了一種“五禽戲”,可以鍛練人體各部分的肌肉和關節。

華佗行醫多年,為許多人解除了痛苦。曹操知道華佗是位神醫就把他留在了身邊。有一次,曹操得了一種頭痛的病,每次發作華佗就給他紮針,疼痛便止住了,但斷不了根。曹操認為華佗沒有用心給他治病,一怒之下就把華佗殺掉了。後來,曹操又找了很多名醫為他治病,都沒有華佗治的效果好,曹操非常後悔,但已經晚了。

華佗一生用心鑽研醫術,對內、外、婦、兒、針灸各科都很精通,為我國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世流傳著許多他治病救人的故事,有的把別人做的事也加在了華佗身上。如《三國演義》中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就把關羽和華佗聯係在一起,給華佗增添了一點傳奇色彩。

馬鈞

馬鈞(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機械製造家。字德衡,魏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曾任博士、給事中。

馬鈞從小有點口吃,不太愛說話,但是他很喜歡思索,善於動腦,同時注重實踐,勤於動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方麵的問題。馬鈞早年生活比較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並且作出了突出貢獻。

馬鈞對機械的研究是從改革織機開始的。還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看到當時的織機十分笨重,操作又不方便,工作效率很低,織工辛辛苦苦,織一匹綾(línɡ)子需要幾十天時間。因此,馬鈞決心把它加以改進,對織機進行了深入細致地觀察和研究,經過日夜苦心鑽研和反複試驗,大大簡化了織機構造,速度快了起來,勞動生產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同時,新織機織出的圖案自然,變化多端,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受人們歡迎。

馬鈞不僅在改革織機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農業生產機具的改革方麵也獲得不少成就。我國在東漢以前的主要提水灌溉工具都很笨重,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鈞認真研究了以往的灌溉工具,經過多次試驗,設計製造了一種新的灌溉機械——翻車(又叫踏車、水車或龍骨車)。它不僅可以直接在農田水利灌溉應用,而且結構輕巧靈便,效率高,兒童都能轉動,勝過原來提水工具百倍。這就大大增強了古代勞動人民抗旱排澇的能力。

馬鈞製造的翻車好像很簡單,但是在當時卻是世界最先進的。1000多年來,翻車作為一種重要的農業灌溉工具,在我國一直被廣泛地使用著,特別是在江南地區,直到今天還可以常常看到它。

馬鈞的另一突出成就是複製出指南車。指南車又名司南車,是古代帝王出行時候的先驅車。車上站一個木人,伸臂南指,不管車子怎樣轉動,木人的手臂總是指向南方。這項創造最晚在西漢時候已經出現,到三國時期已經失傳了。

馬鈞的才學是多方麵的。他對兵器的研究也有獨到之處。他曾設計連弩機(連續發射幾十支鐵製弩箭)和輪轉式連續拋石機(又叫“發石車”),由於統治者不重視,也沒能製造和推廣。馬鈞始終沒有能夠把自己的設想變成現實。

馬鈞一生有許多發明創造,尤其在機械製造方麵表現出卓越的才能。因此人們稱讚他是“天下之名巧”,他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機械製造家之一。他為我國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祖衝之

祖衝之(429——500),南北朝時代南朝科學家。字文遠,範陽遒(qiú,今河北淶水縣)人,一作薊(今北京)人。南朝宋時主持華林學省,後任南徐州(今鎮江)迎從事。南齊,官至長水校尉。他推算出圓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並提出其率355/113,此兩者領先世界約一千年。他編製的《大明曆》,其日月運行周期的數據比其他曆法更為準確。撰《駁議》,堅持真理,反對“虛推古人”。又曾改造指南車,作水碓磨、千裏船等,都很機巧。其子祖暅(gèng),也是數學家,與他共同求出球體積的準確公式,提出租氏原理。數學著作有《綴術》和《九章術義》,都已失傳。

祖衝之在小時候就十分愛好天文學。他研究天文,最有成就的是準確測出冬至出現的時刻。祖衝之在古法基礎上加以改進,他觀測冬至前後近一個月的日影長度之後再取它們的平均值,以求出冬至始發的時期和時刻。他用這種方法測定的冬至日,算出了“回歸年”(地球圍繞太陽公轉1周稱為1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81481日,這個數據與現代科學所測量的結果相差不到一天。

當時國家的曆法使用的是何承天編製的《元嘉曆》。祖衝之發現裏麵有很多錯誤,因此,他很想編製一套新曆法。當時祖衝之還很年輕,他認為人隻要有恒心,有毅力,講究方法,就一定會成功。此後祖衝之夜以繼日地研究計算,借鑒古代曆法,用了五六年的時間,編出了一部新曆法,稱為《大明曆》。他把這部曆法交給皇帝,希望皇帝能改用新曆法,但皇帝不懂曆法,權臣戴法興又極力反對,使得這部曆法在當時沒有得到頒布實行。直到48年後由祖衝之的兒子祖暅向梁武帝蕭衍上書三次,才得以實行。

祖衝之最大的成就是對圓周率的研究。前代許多數學家都推算過圓周率,但卻不夠精確。劉微算出的圓周率是3.14,祖衝之接著劉徵的路子繼續研究,熬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才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之後7位。祖衝之的這個結論值得我們自豪,因為它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直到15世紀,阿拉伯人才把圓周率推算到17位有效數字,超過了祖衝之。

後來祖衝之把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彙編成一部書,叫做《綴術》。這本書在我國數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祖衝之不僅在天文、數學方麵成績突出,而且還發明創造了許多工具。當他在婁縣當縣令時,發明了利用水灌溉的工具“水碓子”,當試驗成功後.老百姓都歡呼雀躍起來,說“縣老爺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祖衝之還利用齒輪轉動的原理,把船上的槳改成了“槳輪”,又參照用腳踏動水車,造成了“槳輪船”,又稱車船。祖衝之的這些發明創造,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

祖衝之的一生在天文、數學等多個領域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許多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他的許多思想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酈道元

酈(lì)道元(約472——527),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範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官禦史中尉,執法嚴峻,後為關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好學博覽,文筆深峭,在各地“訪瀆搜渠”,留心考索水道變遷和城邑興廢等地理現象,所撰《水經注》,是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巨著。

酈道元出生於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家庭,祖輩在北魏為官。酈道元也先後出任過地方官,在冀州、魯陽、東荊州等任職。北魏宣武帝和孝宣帝當政期間,皇室驕奢淫侈,統治集團十分腐朽。但酈道元秉公執法,為政清廉,素具威名。

後來,酈道元又出任禦史中尉,負責監察百官。酈道元為官正直,辦事不避權貴,常與諸王發生衝突。在任禦史中尉時,發現皇族汝南王元悅手下的丘念,橫行不法,於是依法逮捕了他。元悅向靈太後求情,靈太後準予赦免,但酈道元還是處死了丘念,並上書彈劾元悅。這樣一來,更招致諸王對酈道元的仇恨。於是,元悅借雍州刺史蕭寶寅圖謀起兵背叛朝廷,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去監控蕭寶寅,以便借刀殺人。蕭寶寅先發製人,派兵把酈道元圍困於陰盤驛。酈道元率眾堅守,水盡力竭,被俘。酈道元臨死不屈,痛罵賊兵,最後與他的兩個兒子及弟弟一同被殺。

酈道元作為北魏政權的官吏,為了社稷江山,任勞任怨,同時,酈道元更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傑出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一直受到後人的尊崇。據文獻記載,酈道元的著述有《水經注》、《本誌》、《七聘》等。但隻有《水經注》40卷流傳下來。

酈道元撰寫《水經注》,是因為以往的地理書籍內容過於簡略,同時也因為河流關係國計民生,另外,他對祖國山河十分熱愛也是個重要的原因。

撰寫《水經注》,酈道元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埋頭苦讀,為此搜集的資料之多,不可勝數。僅《水經注》所引用的圖書,就有436種,包涵了經書、曆史、地理、地圖、方誌、傳記、詩賦、書信、辭書等幾乎所有的古代文獻資料。盡管受到政治形勢的限製,他還是想方設法借閱了許多南朝的書籍。酈道元搜集了大量的金石碑刻、民間歌謠、諺語,僅所引用的金石碑刻就有350種左右。許多久已失傳的著作,更是因為被《水經注》引用才為今天所知。酈道元治學嚴謹,在占有豐富的資料的基礎上,他又認真地進行了剔偽存真。例如古代“四瀆”之一的濟水,《水經》說它“入黃河”,酈道元卻指出並不是濟水注入黃河,而是黃河的一條支流注入濟水,酈道元是正確的。又例如,黃河在陝城一段,急流洶湧,前人根據傳聞,說是因為秦始皇鑄造的銅人沉沒在這裏的緣故。酈道元不相信此說,指出對於滔滔黃河來說,一個銅人,決不至於造成長期急流洶湧,而應該是山崩阻塞河道,或者是一種大規模的滑坡現象阻塞河道。酈道元的這種說法是較合乎科學的,但這也是他通過精密地分析推導出來的。

為了寫好《水經注》,酈道元進行了許多野外考察。酈道元從少年時代就注意觀察周圍環境。他隨父親到青州進行考察,對臨淄一個叫做營丘的小小山丘,不僅位置、周長、高度都進行了精確的測算,甚至南坡和北坡的不同也仔細觀察。酈道元做官以後,更有機會遊曆各地的名山大川,考察地理形勢。這些都為寫《水經注》一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北魏境內山山水水酈道元都一一考察過。經過實地勘察,真實地記載下來。《水經注》卷三裏記錄了他所發現的古代遊牧民族的岩壁畫。近年來,內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水經注》提供的線索,對陰山地區古代岩畫進行了考察,在深山幽穀和峭拔的山巔之上,果然找到了1000多幅各種內容的岩壁畫,可見,酈道元的考察是卓有成效的。

《水經注》的內容非常簡略,全書不過1萬多字,僅記載了137條河流的發源、流程和歸宿。書中用於記載黃河的文字,隻有578字,用於長江也隻418字,語言十分簡略。而酈道元的《水經注》對祖國遼闊疆域內的大小河流一一加以介紹,所收河流達1252條,字數擴大了20餘倍。例如浙江水,《水經注》隻有“浙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16字,《水經注》則多達約6000字。所以《水經注》有自己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