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按道理說,劉徹也不算是一個正統皇帝,因為他是父親漢景帝劉啟廢掉太子劉榮後,才把他提上去當太子的。所以,劉徹的出生也被傳說給神化了。這個傳說也太沒有新意,不過就是其母王美人曾夢見太陽入懷而已。不過,對於科學尚不發達,迷信橫行的那一時代而言,這個傳說已經能夠鎮得住人了。
劉徹能當上皇太子,全靠他的姑媽長公主劉膘(biāo)幫忙。長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配給劉徹,劉徹也算是聰明伶俐,回答道:“如果能娶阿嬌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子給她。”這也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來曆。這句話讓長公主和在場的漢景帝很是高興,不久就把7歲的劉徹立為皇太子。
漢景帝立劉徹為太子後,便精心培育,請來德高望重的衛綸來做劉徹的老師。本來就聰明的劉徹還很喜歡學習,涉獵極廣,對儒學經典、騎射、文學,都有很大興趣,這就對他日後創出一番所謂的偉大功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140年,16歲的劉徹終於迎來了登基的那一天,頗有雄心壯誌的他開始了自己豐功偉業的創造曆程。
即位之初的劉徹,首先要麵臨的是統一思想,鞏固自己的統治。
漢初六七十年間,以“清靜無為”為特點的道家學說盛行全國,這對安定政局、約法省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由於無為、放任,卻給諸侯王和富賈豪強以擴張勢力、為非作惡的機會,從而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激化了階級矛盾。到漢武帝繼位,地主階級的統治已經鞏固,社會經濟有了新發展,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已不能適應地主階級的要求。漢武帝需要有一種進取精神較強的統治思想來代替道家“無為”思想,而儒家學說恰恰適應了這種要求,它博大精深,具有包含政治、哲學、教育、文學、倫理各方麵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特點,它以“仁政”為核心的政治觀和道德觀,使它便於被統治階級全麵利用,尤其在升平時代以控製人民,更有適應性。
劉徹對儒學思想極為推崇,可他不得不麵對以竇太皇太後為首的思想上和政治上反對改革的集團。這個集團主要以皇親國戚為主,況且大權仍掌握在竇太皇太後的手中,因此,即位之初的漢武帝剛開始實行自己的改革措施,就遭到了竇太皇太後的反對,新政不得不暫時廢除。此後,漢武帝劉徹隻有等到竇太皇太後死後,方才開始他的改革。
公元前135年,竇太皇太後病死,漢武帝擺脫了束縛,立即下令罷免丞相許昌和禦史大夫莊青翟,清除了竇太皇太後安插在朝內的所有親信黨羽,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係列改革,終止了“無為”政治,采納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這一時期儒家的代表。他在公元前140年的賢良對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論,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強調大一統,加強中央集權,提倡“君權神授”,加強皇權,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時強調法治。
董仲舒的這些主張,是從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為漢武帝集權中央,統一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有利於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漢武帝非常高興的采用了董仲舒的主張。
漢武帝獨尊儒術,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儒學教育體製,用儒家思想來培養封建地主階級的接班人。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興辦太學。太學為當時的最高學府。朝廷由太學選拔18歲以上的優秀青年入學受業做博士弟子,郡國也可以挑選品學兼優的青年送到太學。學習一年,經過考試,凡通一經以上者,可補文學掌故的官缺;成績甲等者可為郎官;下材而不通一藝的不用;如有特別優異的茂材異等,名字直接上報。這是教育與選官相結合的製度,它定期地、經常地向朝廷輸送文官,是政府各級官員的主要來源。這些用儒家思想培養起來的人才,成為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最得力的維護者。除此之外,漢武帝還號召在郡國興辦地方學校。這樣,儒學成為士人進身階梯,把教育體製與用人製度和統一思想結合起來,這樣儒學成為進入仕途的階梯,人們紛紛學習儒家思想。
思想統一了,改革的絆腳石去掉了,漢武帝開始了一係列的新政。
由於武力立國等曆史原因,漢朝到武帝時仍然是軍人貴族政府。為打破這種局麵,改變政府官員的構成,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通過一係列法令。措施,建立並健全了由察舉、太學、征召等組成的以選拔官員為主的用人製度。
在充實、加強統治機構的同時,漢武帝還大力加強中央集權。首先是削弱相權,強化皇權。由於丞相大多為開國功臣,位高權重,權力往往超過皇權。漢武帝對這種丞相分權的情況極為不滿,他開始逐步改變這種情況。這時,適逢漢初功臣元老也大都去世,漢武帝便趁機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逐步改變軍功貴族專權的狀況,用儒生來為他的政治服務,通過一係列官製改革,取消軍功貴族的特權地位,至公元前122年,武帝打破列侯拜相的舊製,任命出身貧苦的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徹底摧毀了軍功貴族的特權。
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根據“大一統”的思想,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清除分封製。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由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恩將其餘的諸子在原封地內封侯,新封的侯國不再受原王國管轄,直接由各地的郡縣來管理。這樣,使得很多有權有勢的諸侯王國大大地削弱了。
開拓疆土窮兵黷武
在對外政策及措施方麵,漢武帝雄才大略,他開疆拓土,威震四方,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統一帝國。漢初實行“無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上的聯係,為以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這種政治也助長了西北邊疆和蒙古高原匈奴貴族的貪婪性和掠奪性,給西漢邊疆的吏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也給西漢的政權造成了很大威脅。從漢高祖在白登受包圍以後,漢朝對匈奴一直采取“和親”政策。這種“和親”,實際上是一種妥協,不但要把漢朝皇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於,每年還得送給匈奴許多財物。但是,即使這樣做,匈奴貴族還是經常侵犯中原,殺害百姓,掠奪糧食和牛羊,使北方地區不得安寧。漢武帝一心要想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采納將軍王恢的建議,派王恢、韓安國、公孫賀、李廣等將軍帶領三十萬人馬,在馬邑襲擊匈奴。又派人去引誘匈奴進攻馬邑。匈奴單於親自帶領十萬騎兵來犯,到了離馬邑大約100多裏地的武州地方,匈奴單於打下一座亭堡,抓住守在那裏的亭尉,威脅他說:“你把情況老實告訴我!要是說半句謊話,我馬上把你的頭砍了。”那亭尉嚇得要命,就把漢兵布置的埋伏的事告訴了單於。單於一聽,大吃一驚,趕快命令全軍撤退。出了武州地界,他才喘口氣說:“幸虧我抓到亭尉。真是好險哪。”埋伏在馬邑的漢軍隻好空手而歸。
漢武帝的誘擊戰沒有成功。但是,打那以後,漢朝和匈奴的和親關係破裂,接連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
匈漢戰爭中,漢武帝手下接連出現幾位著名的將軍:李廣、衛青和霍去病,(三人的事跡在本書中已出現)。
這幾員大將把匈奴打得撤退到大沙漠以北,出現了匈奴幾十年不敢南下的局麵,使中國北部地區得到開發。
打通了西域後,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派蘇武出使匈奴。結果留下了蘇武牧羊的佳話,張騫還打通了中原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使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說起來,這功勞還是得歸功於漢武帝的開拓疆土(參見本書“蘇武傳”和“張騫傳”)。
迷信求仙悔過罪己
自認為創下豐功偉績的漢武帝,也跟秦始皇一般,自我感覺甚好。於是自我滿足、驕奢淫欲,與秦始皇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到處修建苑囿(yòu)、宮殿。他還染上了和秦始皇一樣喜歡巡遊的毛病。他先後出巡十幾次,其中公元前110年的出巡是他一生中最龐大也是耗費最多的一次巡遊。他先是到關外朔方,向匈奴炫耀軍威;然後南下登中嶽嵩(sōnɡ)山;東巡海上,又跑到泰山封禪,再沿海北上至碣石,再向西沿北郡經九原折回長安。行程達13000裏,趕得上孫猴子一個筋鬥了。漢武帝沿途賞賜所用帛百餘萬匹,金錢以巨萬計,耗費遠遠超過秦始皇。
耗費完國庫,漢武帝還想著自己能長生不老,以便把這種當皇帝的感覺永遠延續下去。於是他迷信鬼神,尋求長生不老仙藥。一個騙人的方士還能被封為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樂通侯,賜黃金萬斤,漢武帝甚至把自己的女兒長公主嫁給了他。但最後騙局敗露,漢武帝惱羞成怒,腰斬了此人。但他癡心不改,還不斷派人到海上求仙。
老年漢武帝,疑神疑鬼,有一次夢見數千木人打他,醒後病倒,他認為是臣下詛咒造成的,於是出現“巫蠱(ɡǔ)之禍”。先後牽連並遭殺害的有數萬人,其中包括丞相公孫賀父子、武帝親女諸邑公主、陽石公主、衛皇後的侄兒長平侯等顯貴人物。後來還把太子也給牽連進去,使得太子不得不假傳聖旨捕斬江充,發兵攻占長安各要害部門,最後兵敗自殺,衛皇後也自殺了。後來,丞相劉屈蓬和將軍李廣利因“巫蠱之禍”受到牽連,劉屈蓬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所統帥的七萬大軍全軍覆沒。此時,一生多次大勝匈奴的漢武帝才醒悟過來,覺察到所謂巫蠱活動純屬江充等人製造的冤案,於是他誅滅了江充全家,中止了這一慘禍的繼續。
也許是回光返照,臨近駕崩的漢武帝才從一連串的挫折中醒悟過來,開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他開始檢討自己的過錯,公元前89年,漢武帝最後一次出巡,走到矩定縣(今山東廣饒縣北)時,看到農民正忙著春耕,他便拿起農具,親自到田裏參加勞動。他到泰山明堂裏祭祀時,對著天地神靈和大臣們自我檢查。不久,漢武帝又按大臣請求遣散了所有的方士,並於當年六月下“罪己詔”,標誌著漢武帝一生政策的一大轉折。自此以後他采取了與民休息、思富養民的政策。經過兩年的努力,社會又趨於安定。所以,就從這一點而言,漢武帝就足以位列中國皇帝中的明君之首了。
對自己一生做出了比較明智的評價,並對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漢武帝已經日落西山。在完成對身後之事的安排,漢武帝劉徹終於滿足地閉上了眼睛。
公元前87年,漢武帝逝世。葬茂陵,霍去病、衛青、霍光死後也葬在他的周圍,繼續效忠於他。
衛青
衛青(?—前106),西漢名將。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西漢初年起,匈奴不斷攻擾北方諸郡。元朔二年(前127年),率軍大敗匈奴,控製了河套地區。元狩四年(前119),又和霍去病分兵打敗匈奴主力。前後七次出擊,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衛青的母親是平陽公主的女奴,衛青出身低賤。後來因為他的姐姐衛子夫入宮,得到漢武帝的寵幸,他才被任命為建章監,以後又升為傳中大夫。
漢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入侵,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一支軍隊,從上穀(今河北懷來)出擊。獲大勝,漢武帝立即封他為關內侯。
漢元朔元年(前128年),匈奴又大舉南侵。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出擊,又獲全勝。第三年匈奴騎兵再次進犯上穀、漁陽,衛青率兵四萬,俘虜了幾千匈奴官兵,奪得牛羊100多萬頭,又被封為長平侯。
元朔五年春,漢武帝出動十萬人馬,向匈奴大規模反攻,衛青率先,這次襲擊,又獲全勝。漢武帝封衛青為大將軍,為抗擊匈奴的最高軍事將領。
漢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匈奴,衛青軍隊深入漠北一千多裏,漠北之戰,匈奴損失十萬人馬,元氣大傷。從此,匈奴遠逃大沙漠以北,持續近一個世紀的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被解除了。
衛青班師後,因功被封為大司馬。於元封五年(前110年)去世,留給後人很多故事。
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官至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年),兩次大敗匈奴,控製河西地區,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他前後六次出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西漢初年,匈奴貴族經常出動騎兵侵犯北方邊境,到處燒殺搶劫(jié),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反擊匈奴的侵犯,漢朝派了許多將領去抗擊匈奴的侵略,霍去病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愛國青年將領。
霍去病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和各種武藝。他18歲時,就成為一個性格堅強、武藝高超的青年。同一年霍去病就帶兵參加了漢朝對匈奴的一次大規模戰爭,他帶領八百名士兵英勇作戰,殺死了很多敵人,立下大功。漢武帝親自接見了他,並說:“你年紀輕輕的,打起仗來卻勇冠三軍,我就封你做冠軍侯吧!”現在體育比賽得到第一名叫冠軍就是這樣來的。
漢武帝封他為侯又給他蓋府第,他堅辭不受,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意思是說還沒有消滅匈奴,我怎麼能現在就安家享受呢?
公元前121年,漢朝向匈奴發動兩次戰爭,霍去病被封為驃騎將軍,任全軍統帥。第一次霍去病先率領一萬多騎兵把匈奴的五個部落打得落花流水,然後又率軍直插敵人後方,殺得敵人抱頭鼠竄。幾個月後第二次霍去病率軍英勇作戰,又取得了勝利。為了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霍去病率領軍隊機智勇敢地乘勝追擊,消滅了敵人的主力,迫使一部分匈奴部隊投降了漢朝。從此以後,匈奴貴族害怕霍去病,同時也沒有力量南下騷擾,解除了對漢朝邊境的威脅。
霍去病不幸在24歲時因病去世。兩千多年來,他一直作為捍衛祖國英勇善戰的榜樣,鼓舞著後人。
張騫
張騫(qiān,?—前114),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ròuzhī),相約共同夾攻匈奴。越過蔥嶺,親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前126年)才回到西漢,在外共13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後達11年。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烏孫,並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兩次出使,加強了中原和西域的聯係,開辟了中國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是這樣:
漢武帝時期,國富民強,但北方的匈奴總是在邊境上燒殺搶奪,危害百姓。漢武帝幾次出兵,都沒有成功,他非常著急,不知該怎麼辦。就在這時,漢武帝突然聽到一個好消息,大月氏仇恨匈奴,他們一直想打擊匈奴。
漢武帝高興地說:“那真是太好了!要是聯合月氏國,兩邊夾攻,那匈奴人就無處可逃了!”他知道這項任務很艱巨,於是他發了一張布告,在全國範圍內招募有膽量、能吃苦的使者。
這個消息立刻被傳開,有位叫張騫的年輕人報了名。
漢武帝在和張騫交談之中,發現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決定任命他出使大月氏,去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公元前138年,張騫被任命為出使大月氏國的使者,帶著100多人的隊伍,從長安出發了。
不久,他們就踏進匈奴人的活動範圍。張騫帶領手下人想迅速通過匈奴境地,卻被匈奴士兵發現了。當時,匈奴和漢朝表麵上的關係還不錯。單於就把張騫留下作人質。
張騫不甘心失敗。這一天,他和甘父等幾個人商量好,趁匈奴看守放鬆警惕的時候,偷走了幾匹駱駝和駿馬,向西逃走。翻過蔥嶺,他們來到了大宛(wǎn)國,這兒的人非常熱情。
大宛國王也早就想和漢朝來往。張騫舉著使節,對大宛王說:“如果大王能派人把我們送到大月氏國去,我們會更加感謝您的。”大宛國王說:“當然可以。我派騎兵和翻譯把你們送過去就是了。”
張騫等人到了康居國後,康居王也很熱情,又繼續派人把他們送到月氏。張騫見到大月氏國王,向他講明自己的來意,大月氏人卻不想報仇了。
又過了一年,張騫看大月氏根本不想打擊匈奴,就隻好回到長安去了。路過匈奴時,又被扣押。後來乘單於死後,匈奴放鬆警惕的時候,他又逃了出來,回到漢朝。這次出使,張賽可是吃了不苦頭。
13年前的使團終於回來,漢武帝也非常高興。
張騫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旅途中渡過的。張騫通西域雖然沒有成功,但他了解到沿途很多地理、民俗、氣候等情況。還從西域帶回了中原沒有的種子和果實,為我國各民族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並為以後同西方國家的交往奠定了基礎。
李廣
李廣(?—前119)西漢名將。隴(lǒnɡ)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擅長騎射。文帝時,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為郎,武騎常侍,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北地等郡太守。元光元年(前134年),為未央衛尉。隨後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數年不敢侵擾,稱之為“飛將軍”。元狩四年(前119年),跟隨大將軍衛青攻匈奴,因失道被責,於是自殺。前後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
漢武帝時期,北方的匈奴經常侵略漢朝的邊境地區。匈奴在邊境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但匈奴卻不敢去騷擾有北平,因為那裏的太守是李廣。
李廣是漢武帝時有名的將軍,他多次打敗侵略邊境的匈奴。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去,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匈奴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飛將軍”。一聽到飛將軍李廣的名字,匈奴就聞風喪膽,落荒而逃。
在對匈奴的作戰中,李廣留下一個流傳千年的故事。
有一次,李廣回來晚了,天色朦朧,他和隨從一麵走,一麵提防著老虎,忽然瞧見前麵山腳下草叢裏蹲著一隻斑斕猛虎。他連忙拿起弓箭,使盡全力射了過去。憑他百發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
手下的兵士見他射中老虎,拿著刀槍跑上去捉虎。他們走近一瞧,全愣了,原來射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塊大石頭,而且這支箭陷得很深,幾個人想去拔也拔不出來。大夥兒真是又驚奇,又佩服。
李廣過去一看,自己也納悶起來,石頭怎麼能射得進去呢?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對準那塊石頭又射了幾箭,箭碰到石頭,隻撞出火星兒,卻再也射不進去了。
還有一次,匈奴進了右北平,李廣帶100個騎兵追趕3個匈奴弓箭手,追了很久才追上。李廣射死了其中的兩個,把第三個活捉了。正準備回營,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趕了上來。士兵們因突然碰到那麼多匈奴兵,心裏都不由地驚慌起來。李廣對他們說:“我們已經離開大營很遠,如果現在往回跑,匈奴兵一定會追上我們,到時候我們就完了。不如幹脆停下來,匈奴兵以為咱們是在引誘他們的,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