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各自休戰(2 / 2)

安排好各處防備力量,率領大軍折返金州。

到了華郡,城內官員百姓在劉元香帶領下熱烈歡迎,慶賀大捷。

回到朝堂論功行賞,有功將士盡皆升職褒獎。

廖郡太守富坵被俘,對於華國來說折損一個太守級的官員比較麻煩。畢竟不像另外三方勢力,劉元香作為女皇,雖然現在情況有所改善,人才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華國已經到處開設學堂,盡量自己培養人才。問題是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還需等待數年甚至更久。

因為固有觀念,有能耐的文人武將多數不願意為女人效勞,這也是寧澤軍大部分武將要通過俘虜招降的原因。

像唐牛、陸驄、馬健三方勢力相對好些,當大成勢力徹底滅亡,投靠這三方的情況就有所改善,隻要不是重量級官員被俘,他們比較沒那麼重視。

唐牛軍連番戰敗,士氣已經很低,加上禦駕親征的“皇帝”受傷,短時間內肯定不會再戰。

陸驄軍糧草被燒,今年怕是難以支撐另外一場大戰,想必也是暫且求和。

至於馬健那邊,單獨一方勢力不可能跟華國對抗,當然會選擇暫時的和平。

因此,以戰勝國的身份向陸驄提出交換人質的條件,成功幾率很大。

反正這場戰役中,陸驄軍被俘武將不少,許多不肯投降。

寧澤軍這邊除了富坵,也有一些低階武將被俘。

幹脆來一次俘虜交換,把雙方部分被俘將領和士兵換回。

劉元香接受寧澤的建議,派出使者前往密梁,當麵提出交換俘虜的建議。

陸驄國內糧草不足,當然希望今年大家都老老實實,有什麼恩怨明年再說。

於是同意華國建議,雙方約定在龍首和石山兩郡正中地帶進行交換。

陸驄並未將富坵看在眼裏,將他和部分沒有投降的將士送往石山。

華國這邊也將部分不願投降,屬性較差的武將士兵送往龍首郡,由歐陽春作為執行官員,與對方交換。

陸驄那邊派出言平,雙方在邊境和平互換,各自帶走俘虜。

富坵回到華郡,感激涕零。

沒想到為了自己,劉元香竟然聽從寧澤建議向陸驄提出交換俘虜,忠誠度一下子達到頂點,變成死忠狀態。

廖郡被敵方占據,寧澤建議,把富坵調往朵思郡擔任太守。

此戰被俘,好不容易回來的富坵本來不做念想,以為自己肯定降職。沒想到反而調往更重要的朵思郡,頓時激動到說不出話來。

其他交換回來的低級將領也都感恩戴德,忠誠度大幅提升,寧澤重新做了安排,讓他們迅速返回自己的崗位。

這邊安排妥當,來自周鴛的信件送達。

信中正如梅緒建議,大打感情牌,隻說這場戰爭是受陸驄、馬健兩方斜坡,不得已參戰,希望能夠緩和關係。

與信件一起過來的還有一些金銀財寶。

寧澤當然知道對方心裏所想,不過對於周鴛這方勢力,他是覺得有降服的可能。到時候跟周鴛羈絆提升上去成為義兄弟,說服對方加入自己的勢力,機會還是蠻大的。

因此親手寫信給周鴛,對他們的“苦衷”表示理解,也想唐牛進行慰問,送出上好傷藥,希望他能盡快恢複。

周鴛收到信件,對寧澤好感度提升不少。

唐牛也稍微安心,認真養傷。

四國勢力全都寂靜下來,暫且保持一個和平姿態,仿佛之前從未發生這場戰役。

趁著大家都不想打仗的時候,寧澤繼續推動內政,尤其雜交莊稼這方麵投入全部精力,爭取早些達到華國年年豐收的目標。

熙華3年,劉元香、楚美人相繼懷上二胎,宓妍雖然羨慕,卻是一無所得。

好在她已經生下一個兒子,相對對第二胎沒有那麼迫切。

劉元香剩下第一子姓劉,是未來皇室接班人,這是約定。之後生出的還是才是姓寧,雖然對寧澤來說姓什麼都無所謂,古代人的觀念不一樣。

楚美人第一胎生的是女兒,不止她自己,包括楚洵在內,一直都期盼來個男丁。這是固有觀念,即使華國現在提倡男女都一樣,基本上多數人,包括寧澤的幾位夫人都還是重視男丁超過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