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春季,空中放著晴的太陽,灑下的光讓人感到身心舒暢。暖洋洋的陽光讓冬裏呆在各家宅子裏的人們開始活躍了起來。
好似好的一般,村民們都搬著凳椅走出院來著閑話。閑談的內容其實也很簡單,不是誰家的母雞多生幾個蛋,就是誰家的母豬下了幾個崽。
樸實的家常話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村落裏滿是和諧。
微風緩緩拂過,舒緩著倦意的劉仁躺在自己在村頭木工房內的搖椅上,思索著自己到底在漢朝的哪個時期。
這呂村地處偏僻,消息閉塞,幾個月也不見什麼商人貨郎。
劉仁也問過村長偕老,這村長偕老他們也不知道當朝皇帝姓甚名誰。畢竟在古代,皇帝的名諱對於百姓來是個忌諱。
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敢隨口而。隻知道此年為漢朝光和六年,其餘一概不知。
曆史本就不好的劉仁,聽到村長偕老們的話也是一臉懵。僅憑一個年號,劉仁他還是無法確定自己在漢朝的哪個時期。
隻是心中希望並不是東漢末年吧,畢竟自己穿越過來也沒什麼金手指什麼的;現代科技類的東西自己也是一竅不通,在東漢末年的話真的很難在那次席卷下的大難中存活下去。
話自己為啥會穿越過來呢?完全一無是處啊!劉仁在心裏不斷吐槽,同時內心充滿對未知未來的擔憂。
如果是在東漢末年的話,那場席卷下的幹旱和黃巾之亂那可就夠他喝一壺的了。
在劉仁自我感懷之時,一聲“仁哥!”打斷了劉仁的遐想。打眼一看,是一個身穿皮衣,獵戶打扮的十七八歲少年郎。
這少年郎高五尺有餘,五官端正,眉宇間帶著一絲英武氣,但是他那憨厚的表情掩藏不住他稚嫩樸質的心靈。
隻見他,左手拿著一把長長的木弓,右手拎著一隻野兔,站在木匠桌前傻嗬嗬笑著。
看清來人後,劉仁笑著打了聲招呼,“宇弟,尋我何事?”這呂村內民戶大多姓呂,隻有幾家是他姓外戶。
不過因為村子裏的人十分淳樸厚實,也沒有什麼門戶之蒂。因此村子裏的人們倒很是團結,各家各戶經常互相幫助。
劉仁是時候被村裏一位木匠從路邊撿回來的,那位木匠沒甚親眷又年老體衰,雖然照顧了七八年尚在幼年的劉仁。
但是還沒等劉仁成年就因病去世了,不過好在村子裏的人熱心善良,時常接濟劉仁。劉仁這才能成功長大成人。
吃了百家飯的劉仁大了點後也很感恩,在時候幫著各家做過各種農活,因此和各家同齡人關係都很要好。
長大後又十分好學,向其他村的老木匠學了木工,在村子裏自己開了個木匠房,時不時幫幫村裏的各家各戶修補修補家具農具。
也不收什麼特別多的費用,隻是用自己的手藝換換日常用度罷了。
時候做農活時,因為年歲最大,又會講各種奇妙無比的故事,常常帶著村子裏的孩子們四處玩耍,活脫脫的孩子王。
長大後又明事理,經常被村裏人拿來當教育孩子們的例子,因此劉仁在村裏也是頗有威望的。
“仁哥,今晚到我家吃兔肉,我和我阿爹今早上山可是大豐收啊,昨放的陷阱弄了隻野鹿,這皮毛放到縣裏去可是幾貫大錢啊。”呂宇傻嗬嗬哈地笑著,確實在這山村裏,幾貫大錢可是一筆橫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