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
“是。”
來人官服不算華麗,卻戴著二品的冠冕,正是房玄齡。
幾月不見,他已官拜中書令,卻因感念莫樓的知遇之恩,仍領太師府長史一職。
“房愛卿,事情你也知道了,可有對策?”
“陛下,如今下災民如潮,糧食便成了最關鍵的戰略物資。太師走前,曾令無忌收購了大批糧食,隻是倉促應對尚可,若要解決問題,尚力有未逮。”
楊廣皺眉道:“如此一來,今年又要死不少人了”
災頻發,若隻是死人還算是可以接受的結果,就怕有心之人利用此節,生出事端來。
事實上,僅是這洛陽城中,已有諸多大戶開始屯糧了。
楊廣忽然想到了什麼,急問道:“是了,養豬一事現在如何了?”話一出口他便搖了搖頭:“哎,我倒忘了,此事進行時間太短,規模也太恐怕難解燃眉之急。”
房玄齡點頭表示同意,但忽然之間,他想起一事,眼睛瞬間亮了起來。
長孫無忌!
這家夥那場豪賭,恐怕真要大勝了!!
仿佛是印證他心中所想,太監忽然來報道:“陛下,戶部侍郎長孫無忌在宮外求見。”
“快宣。”
很快,長孫無忌就進入殿中,相比之前,他少了幾分紈絝,多了幾分滄桑,皮膚因長期戶外工作被曬得漆黑,但雙眼卻變得炯炯有神,令人印象深刻。
楊廣迫不及待道:“愛卿,聽你變賣了家中所有資產,全部用來養豬?不知現在進行的如何了?”
長孫無忌回稟道:
“陛下,最近災頻發,養豬場規模不,難免受了些影響。不過陛下放心,在太師的運籌帷幄,陛下的聖明領導之下,我旗下養豬場已頗具規模,些許災,必能克之。不別的,為報君恩,我長孫無忌提供的賑災豬肉,管夠!”
楊廣聞言大喜:“如此甚好,長孫愛卿,此番你能有多少豚肉供給。”
長孫無忌伸出三個手指,
“三百頭?”
“三百個養豬場,三萬頭生豬,不日便可分批出欄。”
楊廣大笑拍案道:“好。做得好!長孫無忌,你果然是國之棟梁,為朕解了燃眉之急。此次若能成功度過危機,你厥功甚偉!”
長孫無忌連道不敢,
“陛下過譽了。此次無忌之所以能未雨綢繆,全靠太師之英明也。”
“哦?”
長孫無忌抱拳道:“太師在朝時,常對我耳提麵命。他老人家經常妙語連珠,出金科玉律之言。無忌不才,曾記得太師過這麼一句話:農耕時代,最大的社會矛盾就是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而能使這種矛盾最快爆發的,便是食物。”
他侃侃而談,笑道:“我雖不如玄齡聰明,但卻知道不論日後下形勢如何發展,食物永遠都是各方爭奪最為激烈的資源。”
房玄齡歎道:“無忌你過謙了,你的腦袋,靈光的很啊。”
“哈哈哈”
幾人笑得雖歡,卻也能聽出些苦中作樂的味道。
此次事件之大,影響範圍之廣,又豈是那麼容易解決的?
就連莫樓在收到這些不利消息之後,也停止了練功,整呆在馬車中,用鵝毛筆在紙上寫寫畫畫。
主要是寫下一些有關賑災防疫的章程和條款。對他來這些都很簡單,但要將後世的方法論改造得符合現今的社會環境,卻也是一件不的體力活。
好處是,大隋相比後世,朝廷依然是最大的權威,也就代表著監督與製約更有力,不怕下麵的官員陽奉陰違。
莫樓除了寫下很多極具操作性的方法,也寫了不少關於如何指揮賑災、調配資源、管理災後重建工作的文字,隻要覺得有用的,他便一齊寫了上去。
每逢朝代末年,必有災降臨,災降臨,必然流民無數。
他雖見慣生死,卻並非冷血之人,能用自己的知識讓更少的人餓死或病死,何樂而不為。
況且,食不果腹的流民,很容易轉為賊寇。因此,流民導致的禍亂,最是不好處理。
如此忙忙碌碌了好些,他甚至水都沒沾過一滴,後來還是師妃暄實在犯了惻隱之心,做了一碗冰鎮銀耳羹給他喝。
這一幕倒是讓寇徐兩個子羨慕得雙眼冒光。
而就在這時,馬車又忽然停住了。。
又有人要上車?
“在下秦川,求見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