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那遙遠的小山村(1)(1 / 2)

十年過去了。

已近中年的肖暉和香玫第二次牽手。他倆漫步在坎坷泥濘的土道上,心中百感交集。

前麵就是塔山寺了。

肖暉和香玫來到一處十字路口,一陣和風徐徐吹來。路旁那棵碩大的涼傘樹搖擺著枝葉,像是招呼久違的舊友。樹旁那一口石砌的古井,一股清泉潺潺流淌。發出那嘩啦嘩啦的聲響,像是吟唱著過去的悲歌。

肖暉牽著香玫,拐向那鋪著石板的羊腸小道。沿途繞過清澈的池塘,直奔山頂的石塔拾級而上。登峰造頂,猶如身臨仙境。

他倆並肩佇立在塔頂的迥道,撫摸著年久風化的石欄。遙望遠山雲霧,不禁思緒萬千。

由此發生和經曆的坎坷生涯及情感糾結,儼然厚重的曆史畫卷,頓時翻轉在腦海裏。

山連水,水環山,

連綿疊翠沒有邊。

都說湘西風光好,

世外桃源別有天。

打柴的漢子放聲唱喲——

我在這裏做呀麼做神仙!

……

遠遠望去,連綿的群山看不到盡頭。

藍藍的天空飄著白雲,青青的山巒層林疊翠。這裏可謂是山也青、水亦秀,群峰羅列、如屏似錦。

一條土路,星星點點的鋪了些許小石碴,它坑坑窪窪、彎彎曲曲地在山間延伸。這條山道上,偶爾也有一部拖拉機載著山貨,擠著搖搖擺擺的人群,啪噠著刺耳的噪聲出入而過。隻落得晴天裏塵土飛揚、弄得周邊遮天蔽日;雨天裏泥水斑剝、濺得路人躲閃不及。

然而,這就是塔山出入江灣公社乃至東平縣城唯一的通途了。

塔山大隊共有九個生產隊,另加一個經濟場。

說起塔山寺這個經濟場,有一個典故。它是由於特定的環境和曆史原故遺留而成的。在塔山寺方圓十裏的山林和土地,舊時期都劃為寺地廟產。解放後鑒於不便分割,一直留作大隊公用管理。

這裏滿山遍野竹木成蔭。大隊從各個生產隊抽調工匠,割取鬆脂、伐木加工、劈竹編織。這裏已成為集體經濟的主要支柱。還真是靠山吃山,佛地成仙。

經濟場每年的收益,按各隊抽調在此的人數分發。這種畸形經濟當時實屬罕見,曾引起很大的社會譽論。但它畢竟屬於集體經濟,就不便劃為資本主義。

經濟場的工匠們都是在此統一吃住,而又回到生產隊記工、分糧。這裏有取之不盡的竹木資源,加工的成品按計劃送往公社或縣裏的供銷社。

這裏加工的產品有;鬆脂、掃把、竹墊、風車、水車、犁耙等等竹木製品。都是由供銷社訂製的物件,它能換來可觀的收入。

在塔山這片兒,能到經濟場做工,是很有麵子的事情。他們必須是有手藝的匠師,仰或是有背景的紅人。因為在此不但能吃上公餐,而且每月還能拿到五塊錢的補助。五塊錢!這在當時一個雞蛋五分錢的時代,是多麼的誘人向往啊!

按農村流行的一句話說;他們是吃雙份糧的人!

塔山寺的周圍原是古木參天,門前的柏樹大過腳盆。隻因五八年的一場大煉鋼鐵,把所有的古樹砍光了。就連井邊那棵涼傘樹也差點遭殃,苦於涼傘樹又大又硬而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