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風起雲動(1 / 2)

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驚蟄日,春雷陣陣。

汴京宮城,垂拱殿內,當日的早朝已畢,徽宗皇帝趙佶卻仍身在金殿之上,階下太師蔡京、太尉童貫兩位當朝重臣垂首而立。早朝散後,徽宗命將二人複又召回,顯然是有要事相商。太師蔡京已過花甲之年,大觀三年他便致仕歸家,以享倫之樂,但他對權力的欲火卻未就此熄滅,況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他和徽宗似已成魚水之勢。於是政和二年,蔡京複出,重攬大權,繼續呼風喚雨。此時,他偷眼觀察侍立在另一側的童貫,心中暗想:這位多年的老搭檔可謂是自己的命中貴人,自己當年進京為官,全賴此人舉薦,從此他便在朝中騰挪閃轉、扶搖直上。論到鑽營取巧之術,眼前這位童大人倒可稱得上是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朝為官數十年,至今雙雙屹立不倒,如今同為朝廷的股肱之臣,皇上的左膀右臂,那些當年嘲諷攻擊他們的所謂忠臣良士,下場個個慘淡。片刻之間,蔡京感慨萬千。

自蔡、童二人重歸殿內之後,龍座之上的徽宗陰沉著臉,始終未發一言,大宋皇朝到他為止已經曆了八位君王,當年太祖皇帝陳橋起義,黃袍加身,可謂橫空出世;太宗皇帝南征北戰,令趙氏江山愈發穩固。徽宗自即位以來,為君之功業自無法望開國二君之項背,但論個人的才氣,確是在太祖太宗二君之上,尤其是他那一手當世無雙的“瘦金體”,更是讓世間的文人雅客們拜服。但他在位十餘年來,在文治武功上卻未有建樹。徽宗心中明白,他乃是指點江山的真龍子,而非隻會揮毫潑墨的書生墨客。世人對他的看法,聰明過人的他,又怎會不覺察到一二,這些看法在他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的偏見——他誓要成就一代明君之名。

長時間的沉默之後,徽宗終於開口道:“朕改元“政和”,便是希望政通人和、海內安定。大宋立國已百餘年,如今江山已固,卻依然有盜賊橫行,亂我清平盛世。遼人雖早已與我國息戰,但多年來從未停止擾我邊境。燕雲十六州落入遼人之手至今未能收複,亦是當年太祖太宗之遺恨。我大宋乃華夏正統,卻要向遼人納貢,此等屈辱何時方能洗刷!”徽宗雖為政無所作為,但提及當今下大事,卻條理清晰,言語間頗顯帝王威嚴。

蔡京、童貫均是老謀深算之人,片刻間便已猜透皇上的心思。蔡京奏道:“陛下實乃一代英明之主,燕雲十六州雖落入遼人之手近二百年,但其根本乃我大宋國土,燕雲百姓皆我漢人同胞。兄弟同胞任由夷狄魚肉,老臣又何嚐不是心如刀絞。遼人雖然猖獗,但氣數終有用盡之時。臣觀當今遼主昏聵無能,難以持國,東北女真部落又起事反遼。遼國國力日衰、民怨四起,此國之將亡之勢。此時若能再興伐遼之兵,定能蕩平遼寇,光複燕雲,除我大宋北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