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中有虎(1 / 3)

在中華大陸的西部,有一名山太白山。它是秦嶺山脈主峰,也是中華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一高峰,海拔767米,是長江和黃河兩大水係的分水嶺。具低山、中山、高山等多層次地貌類型,界限清楚、特點各異,特別是第四紀冰川活動所雕琢的各種地貌形態保留完整、清晰可辨。

太白山氣候迥然不同,隨著海拔高度遞增,氣候類型按一定規律呈連續分布。氣候立體差異,使植物、動物分布也形成相應的垂直帶譜。太白山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山上林木茂盛,中草藥遍地皆是,藥用植物十分豐富,共有藥用植物000多種,不少人,遊一次太白山,就等於讀了大半本《本草綱目》。尤其是世界上僅存的孑遺植物--獨葉草在太白山獨有,獨葉草散瘀,活血,止痛。是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風濕筋骨痛的要藥。

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類之血雉、紅腹角雉及獸類之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禽異獸、老虎獅子等猛獸在太白山均有發現。

太白山還是著名的道教文化聖地,位列道教第十一洞,玄德洞。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登臨揮毫,留下無數的詩文,因此,每逢夏秋之時,登山覽勝者與朝山香客絡繹不絕。

太白山曆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夏商時稱“物山”,周代稱“太乙山”,至魏晉始稱“太白山”。曆代帝王對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跡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讚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自隋、唐以來,縣湯峪便是關中著名的療養旅遊勝地,先後建有鳳泉宮、鳳泉湯、唐子城等行宮。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名人學士也曾多次登臨太白山,吟詩作畫,“太白潑墨山”便傳為李白曆作詩之處,幫此山命名為太白山。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人稱“藥王”,長年隱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藥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還遺留有他采藥走過的棧道和搗藥的碓窩。而藥王的傳故事,也在當地廣為流傳。

在太白山中有一個山村名長嶺村,因位於一長嶺而得名,隻有500多人,以姓氏為基的9個村民組分散在嶺上的角角落落。在最高的九組高山組隻有6戶人家,以駱姓為主。組長叫駱學風,為人豁達,愛喝酒,喜交朋友,懂醫理、懂藥草,村民的一些病痛一般都是找他,他根據病人的情況到山上采一些草藥治療,效果還不錯,也不收病人的錢,所以人緣極好。其子駱鴻今年6歲,自就很懂事,歲起就開始幫父母幹家務活,村民都喜愛稱其為“鴻兒”。有時父親上山采藥也帶他去,所以自就認識了很多的中草藥。

一早晨,下壪的駱有貴慌慌張張地跑到駱鴻家門口大喊“學風叔,快去看看我爸,他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熱心快腸的駱學風一聽這麼嚴重了就急急忙忙地丟下正在緾的牛繩,去下壪侄兒有貴家裏一看,他堂弟駱春臨倒在地上大口喘氣,口吐白沫,病情十分嚴重,旁邊圍了十幾個人。眾人一見駱學風來了就趕緊讓開讓其到駱春臨的身邊,駱學風趕緊把堂弟扶正頭部仰臥在地上,用毛巾擦幹淨口腔,看了看舌胎,呈醬紫色,:“這有可能是中毒!”

就問有貴:”你爸早上吃的什麼?“

有貴:“早晨我爸就喝了一碗昨晚留下的菜湯啊,早餐都沒有吃的!”

駱學風:“你爸喝的湯還有餘下的沒有?有就拿來我看看。”

駱有貴:“學風叔,還有一些湯渣在罐子裏,我去廚房拿給你看看。”

一完就跑進屋裏去拿瓦罐去了,一會兒功夫就拿了一個瓦罐出來。駱學風拿到手裏一看,瓦罐裏還有一個勺子,他攪動了一下勺子翻看湯渣,發現湯渣裏有一條烏黑發亮的蜈蚣,很嚇人的,怪不得中毒了!他把蜈蚣挑出來丟在地上,對眾人:“這是百年以上的蜈蚣王,可能是昨晚爬到瓦罐湯裏了,怪不得中毒這麼厲害!這個隻能用百年七葉一枝花才能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