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才美》— —我們生而不完美,一切的努力隻為接近完美(1 / 3)

一,誰的人生都有好像過不去的坎

有時候,當你擁有負麵情緒,在無處釋放時,千萬不能本能的將你的負能量宣泄在弱的人身上,因為沒有一個人有義務成為你的垃圾桶,況且你的抱怨更像是“不可回收垃圾”。跨過與自己內心鬥爭的坎,會發現其實一切都很簡單,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解開心鎖,擁抱太陽吧。

有時候,別人給你一顆榴蓮,而你隻是聞了聞,覺得它令你作嘔,下不了口,不僅不知道它是如此美味,反而主觀臆斷的認為他是故意把這麼難聞的食品拿給你,最終你不僅不能好好的享受美食,更不能收獲從他人贈予物品所產生的幸福感。所以,別讓偏見將你帶跑偏,去享受與友人相處的時光,打開心扉,多想想別人的好,才能跨過道坎。

有時候,當我們每都過得很充實卻感到壓力山大,不要焦慮,因為“煩惱會讓你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痛苦是因為命運想將你帶到更好的地方”。

死亡並不可怕,我們怕的,不過是對未來無法預測而感到焦慮。嚐試與死亡麵對麵的交談,探討你所疑惑的問題並解決它,讓一切都具有方向感,讓未來不在充滿不確定性,逃避解決不了迷茫,隻要選擇麵對,才能跨過“對未來恐懼”這道坎。這樣,一切結果都不會左右我們的情緒。

書中提到“我們在活著的時候不想談論死亡,然而死亡一定會到來。與其在我們失去對身體和大腦控製的時候任人擺布,使自己和親人糾結難過,還不如在清醒和健康的時候,把一切安排好。”

二,做情緒的主人

“擔憂未來,不滿今;總是怕丟麵子,否定自己;總在不滿足中糾結、困擾。”書中所提到的這句話與我的處境不謀而合,難怪我的世界裏總是下雨。千萬別用人性的標準去衡量人本有的動物性的一麵,了解他人,體諒他人,更要了解自己,愛護自己,增加自己人性的一麵,減少動物性,讓生活更加美好。多用人性要求自己,用動物性寬容他人。簡單粗暴的就是:別不把自己當人看,活得像畜生一樣;像你愛護寵物那樣去與他人相處吧。

人們總對“別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定律”熟練掌握,是因為人根據過去的經曆,能提高對所處的環境和見到的人迅速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但這樣的能力有時卻會讓人過度敏感,反成了幹擾。這些能力會讓我們失去判斷能力,不懂的思辨的看待問題,隻會下結論性的判斷,例如父母常常會覺得染頭發、抽煙、紋身都是壞孩子的標簽。其實這都是隻注重結論性的話語導致的結果。

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了解自己,體諒他人。下麵是書中提到的幾種需要我們牢記於心的ips,而且是那種可以截屏當屏保的那種哦。

第一種:情緒彈性。遇到不如意之事,恢複平靜越快的人,抗挫折能力就強。

第二種:看待世界的態度。凡事往積極的一麵去看。

第三種:社交直覺。能夠準確把握他人需求的人,社交直覺力就很強。

第四種:自我覺察。有的人對自己內在的感受非常清楚,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情緒,以及自己身體的感覺;知道自己為什麼高興,為什麼難過。

第五種:對環境的敏感性。知道在什麼場合什麼話、做什麼事。

第六種:注意力。做事的效率來源於專注。

書中提到的四種幸福化學分子

1多巴胺:當人們接觸到不同新鮮事物的刺激時,產生的化學分子,不斷尋找新的可能,獲得更多成就。但不要見異思遷、喜新厭舊,更不能讓多巴胺成為我們養成惡習的真凶。

內啡肽:受傷而感覺不到疼痛或者運動後感到舒服和大哭大笑後感到暢快,都可以增加內啡肽的產生。

催產素:既“親密素”:當被他人信賴或者身邊有讓你信任的人,可以給你充足安全感時可產生催產素。

45-羥色胺:當感到被尊重時,則會產生。

了解人怎樣會產生幸福,才能更好的去獲得幸福。

書中提高吳青峰過的一句話:“不要習慣把別人願意做的視為理所當然,把別人多給的看作是別人欠你的。懂得珍惜的人,才值得被寵愛;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會被尊重。”

懂得做情緒的主人,因為情緒等於健康。

在《黃帝內經》裏就有“恐傷腎,悲傷肺,怒傷肝,憂傷脾”的記載。所以情緒即可導致疾病,也可以療愈疾病。

書中提到控製情緒四部曲:

(1)停下來,冥思。

()聽從身體的指引,感受自己的身體。怎麼舒服怎麼來。要明白,身體在很多時候都比我們的大腦有智慧。

()問自己究竟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怎樣才能滿足。特別是如何不依賴他人也能讓自己滿足。

(4)製訂行動計劃,行動。

三,掌握人生最大的本領:與任何不如意和平相處

情緒既是使也是惡魔,它會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不斷的指引我們。當我們情緒有所波動時,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以第三人稱的角度看待事情,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即使結果並不美好,我們的內心也會釋然。

這麼多年,喜歡過很多人,也有一些興趣愛好,但大多數都是以放棄告終。閱讀此書後,我頓悟,失敗的原因往往不是外在條件,而是自己堅持不下去,堅持的動力往往被負麵情緒打包帶走了,而隻留下淡淡的挫敗感由自己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