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宇宙,它是在量子結構上處於一種對稱的屬性,就像我們看鏡子一樣,另一個世界還有一個你。
……………………………………………
平行世界——“源星”
丙午年,正值寒食(三月初一),蒼穹之下的大地在一夜之間被紅白相間的霾霧籠罩,久久不見消散。
位於黔酩州江印府西邊,黃土村馬池壩峽澗,橋連西岸楓香溪木佬雲村,北臨藏兵洞,迎高山源流水,南俯生橋,水出溝穀與印江河彙聚注入烏江。
這裏壑穀森森,巉岩峻峻,在兩山夾持的溝穀中,佇立著一座馬橋。
馬橋下方溝穀河流中,一條體長二十丈、寬三丈、似蛇非蛇的生物在河流深處遊蕩,它頸子有著白色的花紋,胸是赭色,通體幽藍,腹部生有一利爪,在遊至橋前時浮出水麵,河麵上彌漫的霾霧掩蓋了它的身形。
它抬頭望著前方馬橋底懸掛著的一柄古劍,雖那古劍早已鏽跡斑斑,但它冷冽的雙眼中還是閃過懼意。這把古劍當地人稱“斬龍劍”,這座橋還有個別稱名為“懸劍橋”。
過了一甲子,它再次遊至這裏,已從當年的一條大蛟蛻變成為蛟龍,想要通過這座懸劍橋遊入烏江化為應龍。但在它走蛟的過程中,已把身軀上異常堅固的鱗片隨著外皮一起褪掉,而新生的皮肉又沒有長全,肉身極端脆弱。也就是在這個階段裏,蛟龍對所有的鐵器有著本能上的恐懼與敬畏。
蛟龍望著這座懸劍橋,回想著六十年前這裏發生的一幕:當時這座懸劍橋下方本有兩把斬龍劍,那年降大雨,山洪瀑發,還是大蛟的它和一條雄性蛟龍由此而過,見橋拱正中懸掛著兩柄長短不一的斬龍劍,便盤卷於峽澗,想堵水翻橋而去,奈何當時河床至橋頂高達百米,水漫溝壑,談何容易,隻得冒險於橋拱穿越,雄性蛟龍在對大蛟低吟一聲後便一龍當先向橋拱下穿去,那柄長的斬龍劍恰在此時掉落,直直刺入蛟龍身,龍走劍亦去,大蛟在看到那條雄性蛟龍被斬龍劍刺入蛟身後帶著劍順水而去後,驚得它逆流而回,六十年裏盤踞深潭未出半步。
在大蛟想來,自己都能由蛇化蛟,那這懸劍橋下方的斬龍劍也會具備靈性才對。
今日紅白霾霧彌漫,已成蛟龍的它感覺到霾霧在吸入體內後自身實力竟然精進了不少,內心自信陡然猛增,打算趁著霾霧的遮擋快速通過這座懸劍橋,進入烏江化應龍。
蛟龍昂著脖頸看著上方的懸劍橋,直到脖頸開始發酸疼痛時,它決定不在幹耗下去,雙眼深深的看了一眼懸劍橋下方那柄鏽跡斑斑的古劍,既然無望堵水翻橋頂,那就潛水至最深處。
“昂——!”蛟龍好似在為自己打氣,又好似與世決絕,蛟頭猛的鑽入水中,潛入溝穀最深處,一鼓作氣奮力穿梭在河底的奇岩怪石中急速遊蕩,鋒利的溝底石塊在它碩長細嫩的蛟身上留下一道道深淺不一的傷口,瞬間浸紅溝穀內成片的河水。
“嘩!”當水麵破開的聲音響起,蛟龍透過霾霧看著已在後方若隱若現的懸劍橋,
“昂——吟——!”
一聲疲憊帶著激動夾雜著一絲後怕的長嘯龍吟聲後,蛟龍順著河流拖著滿身血肉外翻的蛟身向前方的烏江漂去。
或許它再次出現時,還真有可能化身為鱗身脊棘,背生雙翼,能在空中遨遊的應龍。
·······················
炎國地大物博,是人傑地靈之地,不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的奇人異士。
西江州潭鷹府西南二十公裏處,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靈曾在此煉丹,傳:丹成而龍象現,山因得名,名為“龍象山”。此時山中一座隱蔽的道觀,一層層紅白色的霾霧把它環繞包裹,但卻入不得其內。
道觀大殿內,張祖師畫像下方,一位老者道長、一個青年道人、一名少年道士環繞成圈盤膝而坐在蒲團上。
老者道長八十有九,鶴發童顏,身穿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八寸,袖長隨身。頭上戴的是用青布做成的布帶,端頭用優質木雕成太極八卦扣相互銜接的幅巾,腳上穿著鞋底較厚的朝鞋,老者現為龍象山師。
青年道人麵容質樸,一雙眼睛及其明亮,穿著多層粗布縫製,顯得笨拙厚重的衲衣,頭戴莊子巾,腳上是一雙古樸輕靈的青布圓口鞋。現年二十五歲,名為方有道。
少年道士則叫張元清,才十四歲,劍眉星目,未帶頭巾,束發。穿著一雙自己做得雙臉鞋,還在鞋幫部位繡上了雲頭圖案(意在超凡脫俗)。身上穿的是藍色大襟,寬袖,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六寸的得羅,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充滿著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