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1 / 2)

《入世錄》係列神話架構

筆者認為,神話是人們腦中碎片化的記憶。它們塵封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我們可以把它當做前世的記憶,遊離在佛家所講的阿賴耶識之中。我們也可以把它當做今朝的表象,生發於儒家所的處世之道中。我們甚至可以把他當做來生的指引,交融著道家所行的“逍遙遊”之中。

神話是打破了時間壁障的產物。無論是從兩河流域發源的,那美麗神秘的蘇美爾神話;還是氏族社會,奇幻瑰麗的希臘神話,亦或是凱爾特神話、北歐神話、印度神話……它們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從遠古而來,給現在的我們無限的啟示。

中國神話作為世界神話之中的一份子,傳播度卻遠遠不及其他的“兄妹”。蘇美爾神話有《吉爾伽美什的史詩》,希臘神話有《荷馬史詩》,凱爾特神話有“亞瑟王的傳”,北歐神話有《新埃達》……這些詩歌把他們的神話做成了一個龐大的體係,供給後世人閱讀、再創作。回望中國神話,我們也有自己的文學寶庫比如《山海經》、《淮南子》、《楚辭》。雖成書年代不及國外神話久遠,但仍是囊括了中國式的浪漫。當然中國神話文學的再創作作品,也不在少數,比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甚至是帶有道教色彩的《太平廣記》、《搜神記》等等,都屬於中國神話“再創作”的範疇。神話的研究與評論也不在少數,如晉朝郭璞注解的山海經,明朝的蔣應鎬,清朝的吳任臣等人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可惜的是,無論少多少的神話“再創作”作品,都沒能講中國神話,這個龐大的體係貫穿起來。

近代中國,學者們也看到了中國神話其中蘊含的巨大潛力。19年梁啟超的“洪水考”,慢慢引起了關注。後來19年魯迅的“神話與傳”問世,又做了一把神話研究的推動力。再後來,199年以茅盾為主導,現代中國神話研究漸漸開展起來,茅盾編著的《中國神話研究AB》到現在仍具有一定意義的學術價值。再後來,神話學的研究研究漸漸多了起來,199年呂思勉的“女媧與共工”,1948年聞一多先生的“伏羲考”等文章,這些都是十分經典的神話學研究作品。

1984年新一代神話體係思想“廣義神話”開始建立,這一思想的發起者正是被人們譽為“第三代中國神話學大師”的袁珂老師。袁珂老師一生不僅普及了神話,他還是將中國神話整理、收集的先驅者,他的《中國神話傳》、《中國神話通論》、《古神話選釋》等書籍現在仍在再版手。袁珂老師的一係列神話觀點已被引入教科書,到現在已被潛移默化的刻入了大家的腦海中。如今神話學界百家爭鳴,各式新觀點層出不窮。馬昌儀老師、葉舒憲老師、蕭兵老師、楊利惠老師、劉宗迪老師等都是學界巨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