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或一世的承諾(1 / 2)

這又是一個全新的故事,故事線要麼交叉,要麼平行,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情感交織共鳴卻是永遠無法分離的。

“我想要這個玩具。”七歲的明指著貨台裏的東西。

母親表示拒絕

這條街不長不遠,但賣的東西永遠吸引著明的注意力。

“媽,我想吃糖葫蘆。”

“不行,糖葫蘆吃了會長蛀牙”

過了一會。

“我累了,要不然你背著我吧,媽行不行啊?”

“自己走著,誰慣著你呀?”

在那個時候明的眼裏,母親和爸爸一樣,永遠都是不會關心自己。

“哼!壞媽媽”著便跑回家裏去。

明回到家第一個看到的是父親,他正在看電視,電視裏播的是電視劇,但明卻絲毫不感興趣,他那時候沒有電腦,也不會去和父母去搶電視看,而是躲在屋子裏看一些漫畫書和一些,漫畫是不健康的,是胡扯的,在明的童年裏,缺乏了那些給自己正能量的動畫片,直至他1歲,他的心智卻發生了那麼一丟丟的改變,他開始討厭與別人交往,甚至和自己的父母。

母親已經發現明的不對勁了,就經常鼓勵明話,可每次明就對母親愛搭不理,母親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就覺得非常對不起明。

母親去找過心理醫生,他們這是自閉症,需要醫學上很長時間的治療,母親很堅決,她對醫生:“我不管他是什麼病,或許就是因為他是自閉症,我才想著用自己的辦法去治療他,謝謝醫生您的建議,我帶他回家。”明當時也在旁邊聽著。

母親買了好多玩具,好多零食,準備彌補明的童年,明就坐在母親的對麵,明眼神抑鬱無神,他的注意力好像不在玩具和零食上麵,隻是在意手上的書。

“兒子,你現在怎麼這樣了?連媽媽都不理了嗎?”母親充滿希望的問:

沒有回答。

“這是你以前喜歡的玩具啊!你愛吃糖葫蘆,現在你都有了,怎麼還不開心啊?”

沒有回答。

媽媽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他看到兒子手上的書,知識?新鮮的知識?不定就是兒子敞開胸懷的第一步,之後家裏就有了第一部台式電腦。

母親微笑著對兒子:“以後就用這個電腦學習吧,想對著自己的書也行。”

兒子的眼神好像有一點點的精神了,但卻還是沒有出話。

“沒事,媽媽先走了。”完便離開了明的房間。

母親知道自己的重任還是很大,母親知道明需要的不是語言上的溝通,母親需要做很多彌補。

明1歲生日這一,家裏的擺設很精致,吃飯的桌上有了一個不常見的大蛋糕,明像正常時候一樣過來吃飯,他對眼前的蛋糕並沒有太大的注意力,隻是低頭吃著飯,吃著吃著竟哭了起來,剛好被母親看到,明趕緊擦去眼淚去回到房間,母親趕在門被反鎖之前就搶先進入明的房間,然後把一些事情給明聽,盡管她知道明不會有任何回答,或許呢,母親並沒有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