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跟隨李建成的親信,還有不少的漏網之魚,他們僥幸逃脫,對李世民恨之入骨,暗中尋找機會取他的性命,雖然,這次不是他,是他的兒子。
所以,李世民由此態度很符合他的性格。
“那兒臣是怎麼得救的呢?”
李恪不解的問,“兒臣記得自己被甩下馬後,那些人舉刀要殺兒臣。”
李世民看了一眼楊妃,笑道:“這多虧了你的母妃不放心你,就派楊恩去接應你。
危難關頭,楊恩及時趕到才把你救了下來。”
然後,他歎息道:“隻是可惜那些人見楊恩武藝超群,除了極個別逃跑之外,其餘的都自盡而死,如果當時能抓到一個活口的話,也許可以審出誰是主謀了。”
“原來如此。”
李恪心有餘悸道,豁然明白遭遇的追殺全是真的,他的靈魂應該就是在那時穿到李恪身上的吧?楊恩?
李恪知道他是楊妃身邊的一個貼身內侍,從他有記憶的時候就知道楊恩一直在楊妃身邊,並且,楊恩武藝超群,自己的武藝有一半就是他所傳授的。
忽見李世民神色間,隱約著一絲愁緒,李恪關心的問:“父皇是不是遇到了什麼事情?”
李世民一怔。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大軍攻到高陵。
李世民不敢輕敵,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勇將尉遲敬德,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抵達涇陽,防禦突厥。
雖然尉遲敬德在戰役中取勝了,卻無法阻擋突厥人前進的步伐,頡利可汗的十萬雄兵像決了堤的洪水,滾滾進抵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城。
迫不得已,李世民單身會頡利和談,終於在八月三十日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
之後,頡利可汗率突厥全體騎兵返回,一場大戰終於偃旗息鼓。
與突厥頡利簽訂了“渭水之盟”,答應每年給頡利進貢,對於李世民這樣雄才偉略的帝王來是的恥辱,同樣還是大唐的恥辱。
堂堂的大唐帝國逼迫於北部草原遊牧民族簽訂了不平等的盟約,還要進貢。
雖然曆史上不乏有這些的朝代,那不是李世民能左右的。
但是在他的大唐,在他的心中這就是一個恥辱。
所以,他時刻都想洗刷恥辱。
“你先把身體養好吧。”
李世民語氣緩和的道。
李恪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就是不想他過早,太多的牽扯朝政,道:“父皇放心,兒臣一定會盡快養好身體,為父皇分憂解難。”
李世民一笑,“你有此想法,父皇欣慰。”
又歎了口氣道:“政務繁忙,朕這就回去了,要記住朕的話,你是大唐的皇子,是朕的兒子,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得起大唐,都不要讓朕失望。”
李恪目送李世民離開,心裏終究不明白李世民為什麼會對他這樣的話。
李世民走後,禦膳房為為李恪送來了飯菜,擺滿了一大桌子,種類多的他都數不過來。
桌子就放在他床邊,李恪一見,肚子條件反射般咕嚕嚕叫了起來,他確實餓了,跟在楊妃身邊的三個宮女扶他坐起,他一頓狼吞虎咽,大有風卷殘雲氣吞山河之勢,楊妃一旁慈愛的看著他的吃相,眼中淚水流出來,不過,她及時用手帕擦拭,沒有讓李恪發現,提醒他:“恪兒慢點吃,別噎著。”
三個宮女全被他的吃相驚得瞪大了眼心道:“殿下這一路走來確實受苦了。”
第二早晨,李恪醒來後,感覺精神了許多,甚至能下地走了幾步,昨那三個宮女服侍他洗漱一新,李恪從楊妃嘴裏知道了其中長著瓜子臉的宮女叫蘭兒。
並且從蘭兒的嘴裏打聽到了一件更為驚奇的事情,那就是這次是受傷的人不光有他,還有李承乾。
也就是他的大哥,長孫皇後的兒子,李世民的嫡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