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軍分兩路大舉攻趙,再次被趙將李牧所敗。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地,秦派內史騰為南陽假守。魏向秦獻麗邑。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內史騰攻韓,俘韓王韓安,韓亡。秦設潁川郡。華陽太後卒。民大饑。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楊瑞和率大軍攻趙都邯鄲,李牧率趙軍抵拒。秦用離間計陷害李牧,趙起用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大破趙軍,俘虜趙王遷。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未能成功。秦將王翦、辛勝攻燕、代,在易水西岸擊敗燕、代聯軍。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克燕國都城薊,燕王喜遷至遼東。秦將王賁伐楚,取10餘城。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水灌魏都大梁城,魏王假降,魏亡。秦設右北平郡、漁陽郡、遼西郡。秦將李信、蒙武攻楚,被楚將項燕打敗。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蒙武率60萬大軍大破楚軍,楚將項燕兵敗被迫自殺。秦設上穀郡、廣陽郡。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城,俘虜楚王負芻,楚亡。秦設置楚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燕遼東,俘虜燕王喜,燕亡。秦將王賁攻取代,俘虜代王嘉,代亡。秦平定楚國江南地區,設置會稽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攻齊,俘虜齊王建,齊亡。秦至此完成統一山東六國大業。秦王政上皇帝稱號,號 “始皇帝”。改正朔,易服色,以水為德。除諡法。分天下36郡。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器,聚集鹹陽,銷鑄12金人及鍾瞭。統一度量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徙天下富豪12萬戶於鹹陽。
秦王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巡隴西、北地二郡,出雞頭山。治馳道。賜民爵一級。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修靈渠。造阿房宮,為太極廟。出巡東南縣,泰山封禪;登芝罘,刻石。旋至琅琊台,刻石頌德;派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過彭城,之衡山,乘舟至湘山祠,自南郡由武關歸鹹陽。
秦王政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出巡東遊,在博浪沙險遇刺客,鐵錘誤中副車,令天下大索10日。登芝罘,刻石。旋至琅琊,經上黨回鹹陽。
秦王政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實田。於鹹陽與武士四人微行,在蘭池遇盜,下令關中大索20日。
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出巡北部邊地之碣石,刻石於碣石門。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壞城郭,決通堤防。派將軍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掠取河南地。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軍分兩路大舉攻趙,再次被趙將李牧所敗。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地,秦派內史騰為南陽假守。魏向秦獻麗邑。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內史騰攻韓,俘韓王韓安,韓亡。秦設潁川郡。華陽太後卒。民大饑。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楊瑞和率大軍攻趙都邯鄲,李牧率趙軍抵拒。秦用離間計陷害李牧,趙起用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大破趙軍,俘虜趙王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