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節要言不煩賢稟事 銜冤負屈是陳循(2 / 2)

“你說瑣事,哀家也已聽說,曹吉祥是此樣人,奪門二字,確實不該說。石亨、曹吉祥、徐有貞,想邀功請賞,投機取巧地編說。哀家後來才聽說的,景帝有病後,陳循等人上書,奏請英宗複位?”孫太後想著聽到的情況,也是想與李賢地核實,肯定了李賢說法地問。

“去鐵嶺辦差的人,帶來陳循的奏折;陳循說:‘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群臣備法駕,恭詣南宮,奏請陛下臨朝。如果這樣,皇宮不僅無騷動,且也可表明,天下永是陛下的,無奪門之說。石享等僥幸一時,計不出此,卒皆自取禍敗。臣服事累葉,曾著微勞,實為所擠,惟陛下憐察’。皇帝接此奏折閱後,特派小臣,詳細調查此事。”和想起啥事般,李賢一臉微笑地說。

“情況如何?”去鐵嶺辦差人,孫太後也知是晏穎、媯力,二人也與孫太後說了,陳循帶來的申辯奏折。孫太後想知調查的結果,是否與自己聽說的無異,於是如此笑地問。

“銜冤負屈,是陳循!成語解釋銜:含在嘴裏;負:遭受,比喻心懷冤枉,身受委屈;出處元??關漢卿《 竇娥冤》。”李賢笑地說。

“你說說,怎回事?“孫太後笑問。

“小臣調查此事,從石享應詔,入齋宮……”李賢想著就興奮地說起調查的事:石享應詔入齋宮,見景帝已病入膏肓,出來後便去找都督張車兀、左都禦史楊善和太監曹吉祥,密謀請太上皇複位。他想借助英宗複位,以永保富貴。景帝十四日不能視朝,陳循與高轂、肖鎡、商輅,聞中貴興安在右順門裏,就對他說:“永樂中,大駕或二三日不能視朝時,則令百官赴東宮朝參啟事。此祖宗舊例,公所知也。今事如此,須請複正統東宮,以代視朝參為便。”興首肯。陳循出來後與禮部侍郎鄒幹、姚虁等商議,希望有眾多官員參與。但大部分官員到了後,既有讚成又有反對者,意見不統一。陳循說:“讚成者請將姓名寫在奏稿上。”於是從者遂眾。奏折第二天送上,批答:“不允”。第三天,陳循等再率領文武百官送奏折,誓達目的。因奏折末尾列官職姓名數量多,待到寫完,則已過下午三點,來不及上奏。次日黎明,“百官奉迎聖駕,重登寶位”,英宗重新登上了闊別八年的帝位,史稱“奪門之變”,陳循等都歡喜,認為是一大幸事。皇上回到文華殿,召見陳循與肖鎡、商輅,告訴他們仍任舊職。封石享為忠國公,徐有貞為武公伯,入內閣。第二天,因平素多次求陳循推薦自己而落空的徐有貞,以迎英宗複辟有功,而恃勢誹謗陳循,脅迫六科彈劾陳循。但英宗沒有追究。第三天,他們再發起六科十三道進行彈劾,誣王文、於謙有迎立外藩之意,王文、於謙被處死,子婿戍邊。陳循與商輅,肖鎡知情與謀,陳循被刑杖一百並流放鐵嶺衛(今遼寧鐵嶺)。商輅與肖鎡被逮捕下獄。至此,一批擁戴景泰皇帝的文武大臣被撤職、充軍和殺害。英宗不久發覺,原來陳循等內閣諸臣和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等,鑒於景帝病危,本擬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四日早朝時,勸景帝同意英宗監國。而石享、徐有貞偵悉這一訊息後,搶先發動政變,擁立英宗複辟,這樣既可借此邀功請賞,又可趁機排斥異已。

“你調查的,和哀家聽到,基本吻合。陳循被貶,確實是委屈,皇帝應考慮,給陳循平反。”孫太後也覺得陳循委屈,想讓李賢給皇帝傳話,就衝李賢如此地說。

“此調查結果,小臣未稟報皇帝,會將太後意,一同告訴皇帝。”李賢看著孫太後,也有征求孫太後意地說。

“好!哀家是此意。另外,曹家的事,皇朝多派人盯著,曹家一旦越軌,皇朝要嚴懲不貸。皇朝不應再有大的動蕩了,天下庶民,要休養生息!”孫太後考慮陳循的事,又想著曹吉祥家的事,於是就故意地說。

“小臣謹遵,太後懿旨!”李賢一臉輕鬆笑地說。

“好!你回吧!”孫太後說。

40201/9033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