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年譜

1879年3月14日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名叫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叫波琳·科克。

1884年,愛因斯坦開始對袖珍羅盤著迷。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

1891年,自學歐幾裏得幾何學,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900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誌》上。

1900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月至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5年3月,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1909年10月,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

1910年10月,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3年,返回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14年4月,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8月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1914年10月,他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成功地解釋水星近日點運動。

1916年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讚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

1922年1月,完成關於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7月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10月8日,愛因斯坦和艾爾莎在馬賽乘輪船赴日本。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愛因斯坦因對光電效應作出解釋而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