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方麵,世界卻向著與Clarke的預言相反的方向發展。在《2001:A Space Odysy》中,在已經過去的2001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2018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中航行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裏程。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網絡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於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這像有一句話說的:“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隻給了我FACEBOOK。”(注:這句話應該有英語的原文,但我查不到。)
這樣的現實也反映在科幻小說中,Clarke對太空的瑰麗想象已經漸漸遠去,人們的目光從星空收回,現在的科幻小說,更多地想象人類在網絡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關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科幻的想象力由Clarke的廣闊和深遠,變成Cyberpunk的狹窄和內向。
作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續著Clarke的想象,我相信,無垠的太空仍然是人類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歸宿,我一直在描寫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寫星際探險,描寫遙遠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盡管在現在的科幻作家中,這樣會顯得有些幼稚,甚至顯得跟不上時代。正如Clarke的墓誌銘:“他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成長”。
與人們常有的誤解不同,科幻小說並不是在預測未來,它隻是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鵝卵石,擺在那裏供人們欣賞和把玩。這無數個可能的未來哪一個會成為現實,科幻小說並不能告訴我們,這不是它的任務,也超出了它的能力。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我期待有那麼一天,像那些曾經描寫過信息時代的科幻小說一樣,描寫太空航行的科幻小說也變的平淡無奇了,那時的火星和小行星帶都是乏味的地方,有無數的人在那裏謀生;木星和它眾多的衛星已成為旅遊勝地,阻止人們去那裏的唯一障礙就是昂貴的價格。
但即使在這個時候,宇宙仍是一個大的無法想象的存在,距我們最近的恒星仍然遙不可及。浩瀚的星空永遠能夠承載我們無窮的想象力。
謝謝大家。
但另一方麵,世界卻向著與Clarke的預言相反的方向發展。在《2001:A Space Odysy》中,在已經過去的2001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2018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中航行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裏程。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網絡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於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這像有一句話說的:“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隻給了我FACEBOOK。”(注:這句話應該有英語的原文,但我查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