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阿德勒: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1 / 2)

關於教育,阿德勒也著重強調一種“合作”的教育觀,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合作。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現代的教育思想:“我們要教會孩子自立並為他人著想。應該教他們關於文學、科學和藝術的知識,讓他們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隻是習得工作技能而已。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平等、尊重、和平的境況下共同創造人類的文明。”這對於現代的家長、老師包括教育家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和考慮的。

類似地,對於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種平等合作的態度,他反對傳統要求的妻子對丈夫的順從,認為婚姻的和諧要以夫妻雙方的平等互惠為基礎,夫妻二人都應該關心對方勝過關心自己,從而建立一種友好的夥伴關係。並且,愛和婚姻都需要合作,這不單單是為了雙方的幸福,更是為了整個人類的幸福。

於是在阿德勒自己的婚姻裏,他也竭力實踐這種平等合作的關係。阿德勒的妻子是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擁有特權的家庭,是個能說會道、擅長交際、也很能幹的女人。但她突出的個性和熱烈的有點社會主義意味的激情與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貴族氣質不太一致,這使得他們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憶錄中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但後來兩人還是恩愛非常,白頭偕老。這大概與醫學博士特有的耐心、細膩的引導有關吧!他們生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亞曆山德拉和老三庫爾特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

另外,如果我們耐心考察阿德勒從小生活的家庭背景,也可以從中找到一些他在本書中所闡釋的理論的印證。比如,在有六個兄弟姊妹的家中排行老二的他對於孩子的出生順序與性格形成之間的關係,就有著一套頗有啟發性的觀點。阿德勒的哥哥體格健壯,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而他自覺長得既矮又醜,與長兄有一種激烈的對抗情緒。阿德勒喜歡交遊,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在孩子們的遊戲中也總是試圖超過他的哥哥。母親似乎偏愛哥哥,但阿德勒與父親相處融洽。成年後的阿德勒在思考家庭教育的問題時,一定著重考慮了自身家庭環境對他的影響,由此他反對父母對個別孩子的偏愛,認為父母無論在何時,都要盡其所能對每個子女給予平等的關心和愛護,驕縱和忽視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畢生發展正是對其理論觀點的最好的印證。這樣一個肯努力修正錯誤人生信念的人,一個不肯服輸堅持追求卓越的人,一個具有奉獻合作精神的人,所把握的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關於教育,阿德勒也著重強調一種“合作”的教育觀,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合作。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現代的教育思想:“我們要教會孩子自立並為他人著想。應該教他們關於文學、科學和藝術的知識,讓他們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隻是習得工作技能而已。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平等、尊重、和平的境況下共同創造人類的文明。”這對於現代的家長、老師包括教育家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和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