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上古十大凶獸(二)(1 / 2)

麒麟,亦作“騏麟”,雄性稱麒,雌性稱麟,簡稱“麟”。麒麟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瑞獸。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馬蹄、牛尾於一身,乃是吉祥之寶。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寫成麇;尾巴像牛;蹄子像馬;圓的頭頂,有一對角。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的意思是有毛的動物)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和龍一樣為漢族的民族圖騰,羽毛一般被描述為赤紅色,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鶤雞等。在西方神話裏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周身是火。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槃”。如此周而複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是中國民間四靈(龍、鳳凰、麒麟、龜)之一。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代表著幸福的靈物。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檮杌,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傳說為遠古“四凶”之一,是鯀死後的怨氣所化。檮杌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檮杌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裏,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檮杌後來也成了四凶之一。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它的外貌非常可怕:“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麵,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這些描述已經是一派怪異扭曲的形象,與其說是魔獸不如說是生化實驗失敗核泄漏的產物。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古代神判與神裁思想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俗稱獨角獸。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曆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禦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製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禦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犼的尿碰著身體即腐爛。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獅”,常立於華表和房頂。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據說犼是一種極有靈性的動物,它每天蹲在華表上密切關注皇帝的行蹤。兩隻麵南而座的犼是專門守候皇帝出巡的,每當皇帝久出不歸,荒淫作樂時,它們就會呼喚皇帝:“國君快回來料理國事吧,我們盼望你回來,眼睛都快望穿了。”於是人們稱這兩隻犼為“望君歸”。位於城樓後華表上的兩隻麵北而座的犼則是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舉動的,如果皇帝久居宮中,不理政事,它們便會催促皇帝:“國君快出宮體察民情吧,不要總呆在宮中享樂,我們盼望你出來,眼睛都快望穿了。”於是人們稱這兩隻犼為“望君出”。犼是以龍為食,相傳是麒麟的祖宗。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一龍二蛟和犼墮山穀之下。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狀類似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餘,蓋即犼也。”犼還和僵屍有關係。中國的僵屍一般分為6級,最可怕的一種僵屍,應該說它已不再是“屍”,而是魔王,擁有著與神叫陣的恐怖力量,數千年甚至萬年的道行。相傳華夏大地隻出現過一個這樣的魔王,千年前它被觀音菩薩收服為坐騎,賜名為“犼”畢方,它的名字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劈啪聲響。據古書記載,畢方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樹木中。畢方的外形像丹頂鶴,但是隻有一條腿(一說為隻有一隻翅膀),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畢方不吃穀物,吞吃火焰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著大火。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時候,大地還沒有火,人類吃飯隻能像野獸一樣活剝。這些還不算,更可怕的是寒冬。大雪封凍一切,一下子凍死了好多的人。人類禱求天帝能夠救他們,天帝卻將能救人類的火種藏在自己的懷中,不肯施舍。畢方是天帝身邊的一個童子,他不忍心人類就此而滅亡,在天帝睡覺的時候,畢方把火種偷了出來,悄悄地帶下了大地。大地此刻正是隆冬,到處是白白的雪。畢方在一個野外的樹下,救了一個快要凍死的年青人,用火溫暖的他的心,讓他恢複了生機與力氣。因為救人花去了不少的時間,畢方擔心天帝醒後會追來,他就將火種送給被他救活的年青人,叮囑他要把這火與熱傳遍大地,讓天下所有的人不再害怕寒冷,不再有人被凍死。從此,有火的地方就有畢方的足跡,畢方為人類帶來了火花帶來了溫暖。饕餮,是龍的第五子,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後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據晉代王嘉《拾遺記》記載,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睛。狀如雞,鳴似鳳。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飛。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或一年來數次,或數年都不來。國人都全灑掃門戶,以留重明。如重明鳥未到的時候,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舊時新年風俗,貼畫雞於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因重明鳥模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時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螣蛇,淡綠色,形貌奸詐,為虛空少實信不真實、狡詐奸詐多憂疑。多虛假、虛言虛信、虛無難憑、虛情假意、其人虛偽、狡猾、說話不算數。它是女媧娘娘的右護法。螣蛇為毒蛇、象征惡毒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