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1 / 3)

關於這書的幾個問題,想要接著上架談一下。

第一這本我準備寫一個係列,高皇帝我想說的是朝代末年,士人朝臣的選擇。

文皇帝朝代就主要討論一個新的朝代如何安穩渡過動亂期。

仁皇帝(本書)就是討論前朝遺民的心態。

武皇帝(耀棣)就是國立強盛之後,君王的選擇,當然按照我的設定,武皇帝最後會有失敗,但是無傷大雅。

昭皇帝,如何中興,如何挽救武皇帝帶來的損害。

惠皇帝,虞朝最鼎盛的時期,如何由盛轉衰,有外部變化,也有內部變化。

宣、成、安、三帝我隻是有大概構思,但是沒有具體想法。

到了神帝,我也是構思到了末期,他想要中興,廢除古製,結果讓虞朝更加衰落。

孝帝,這個構思就多了,孝帝改革大方向都寫好了,最後也因為孝帝剛愎自用,所有新政都以失敗告終。

哀帝虞朝徹底滅亡,虞朝忠臣無力回天,完成一個輪回,寫高帝的時候,主要筆墨在新朝,而哀帝就注重舊朝這邊。

第二為什麼要寫這個,其實就是讀史書的時候,一種衝動,我設想一個沒有工業化衝擊的封建社會會走向什麼道路,有沒有完美的法子能夠讓朝代延續下去,高皇帝的朝代是我心目中最為完美的時代,但是隨著自己寫著寫著,我才明白,這個完美其實不堪一擊,隻是一種空想空談。

我不斷修正,不斷改進,最後也是越來越絕望,因為封建社會最大的弊端是任何權利都操控在皇帝手中,皇帝英明天下就無事,皇帝若是昏庸,任何法子都不行。

最後哀帝是我最為理想的一種破滅,當然我還是想寫,因為隻有不斷寫著,才能明白,朝代的成敗興壞,這也算自己讀史的一種樂趣吧。

第三,為了這本書,我準備了很多,關於各種設定大綱都已經寫了,大約二十多萬字,這裏就貼出一小部分來。

比如大地圖的二十二府。

北四府是幽燕府(幽州和燕州,魏朝龍興之地,於是合二為一,設立幽燕府。)

宴元府,最小的府,作用就是保護幽燕府,魏帝當初設立的原因,就是要找一個屏障,日後退後幽燕府,也有容身之地。

上陽府,北方最重要一處要地,在三代的時候,是中原,後來因為北狄入侵,趙朝放棄北方,南下之後,就放棄了,後來魏武帝收回,勒石頌功,於是設立上陽府。

雲歌府,北狄地盤,魏武帝再收回上陽府之後,追亡逐北,乘勝剿滅狄人,狄人最後投降,那時候恰好有卿雲出現,有朝臣做卿雲歌,於是命名雲歌府。

西北二府,梁州府,原本的梁靈十八州,因為各地交通不便,在魏朝的時候也沒有設立府,虞朝兵不刃血收下之後,於是就設府了。

青州府,梁靈十八州之一,因為武涼府還有新合並的梁州府太大,於是兩邊同時拆了一部分,就成了青州府。這書的一部分重點就在青州府。

山西二府,武涼府,這是趙朝南遷之後根基,也是當時的糧倉,原本有二十二州,魏朝設府,虞朝拆了一部分出去。不過在虞朝後期,這個糧倉地位就轉移到了河左四府了。

隴右府,這是趙、曹、宋三朝的根基。原本的京畿之地,後來陳朝實行五京製,隴右府的京城也成了西京,魏朝雖然廢五京,還是保留了西京這個稱呼,虞朝時候也保留,文皇帝年輕時候主要發生在這段時間。

西南二府,益安府,原本的巴國,在宋朝才被政府,被化作五州,到了魏朝設立府。

祥雲府,魏朝時候平夷族,占了一部分,在文皇帝時候還沒有完全占領,要等到武皇帝登基的時候,才徹底占領。

河左四府,玄河南岸的四府,一是東南府,魏朝大打下之後,取這個名字表示不在向東南擴展。不過這都是廢話,在魏朝末期,魏朝大敗土人,括地千裏,東南府太大,隻好又拆了。多出一個悅華府。

悅華府,土人故地,虞朝最頭疼的地方,虞朝中後期作亂,尤其虞惠帝時候的紮木赫之亂,動搖虞朝國本,虞朝由盛轉衰的關鍵。

賢賀府,原本叫襄荷府,魏朝特色兩州合府名。虞高帝占領之後,因為立都的事情,爭論不休。有賢臣來,說明厲害還關係,最後立都荷城,虞高帝取得天下之後,就改名賢賀府。

懷化府,最南邊的一座府,是南蠻的所在,不過宋朝就被占領,魏朝廢州設府,虞朝沿襲舊名。

東海四府,這書重點了從北到南介紹,第一就是金陽府,和幽燕府隔著一條齊雲山脈,陳朝的時候眾人認為最北邊的地方(至於當時的燕州和幽州,陳朝還試作蠻夷之地。)

然後衍聖府,聖人的家鄉,魏朝特別設府,表示尊文教,敬聖人。虞朝改衍聖為繼聖,因為當時聖人之後嫁給了虞高帝。

滄海府,魏朝叫做海安府,取得海寧和安水兩城,虞朝覺得不雅,就改名滄海府。

海晏府,也是因為海寧府太大,尤其是魏朝遺民太多,所以拆出來的。這書時間段就是要說這裏。

京畿四府,直隸府,南直隸,天輔,天弼,因為魏朝和虞朝的京城都在在平原上,無險可守,於是分出四府來。

直隸府主要麵對北方,南直隸麵對南方,天輔,天弼和京師成為犄角。

這是二十二府,還有四瀆。

玄河位於最難,從青州府南下武涼府,到益安為壯闊,穿賢賀府而過,陳朝之時,以玄河為界,河左四府為南蠻所占,魏武帝繼承陳統,揮師南下,收地百裏,設懷化府。後經文帝,武帝,穆帝三代之力,收東南府千裏沃土,為表不在南進,設東南府。後曆英帝,元帝二朝,南蠻作亂,明帝再次南征,收地百裏,設城二十,建悅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