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師那些事兒
自序
中國大約從1981年開始,為了緩解農村學師資嚴重不足的壓力,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就讀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到城鄉學任教的招生政策。1999年後,全國又陸續取消了中師教育。在十七八年的時間內,全國近400萬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湧進了中等師範學校。
前一段時間,網上曾經有一篇短文叫《中師生的芳華》,引起了無數中師人的共鳴。該文這樣深情地寫到: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師生。
十七八歲的他們猶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種子,撒在祖國或肥沃或貧瘠的土地上。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從畢業開始,就一直堅守在偏僻、荒涼的鄉村中學。
一代中師生,也許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起,就注定了負重前行,與平凡、貧窮、落魄為伍。
中師畢業生充實中學教學隊伍,讓中國基礎教育得以發展,不至於陷落,這是中國教育的大幸,而之於個人,用一生的“芳華”,零落於中學校有限的平台,這是個人的不幸。”
我於1991年考入中等師範學校,在那裏度過了難忘的三年中師生活。那時候學校學習氛圍很好,同學們團結友愛,一個個積極上進,大家在努力學好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積極鍛煉能力,追求全麵發展;老師們治學嚴謹,愛崗敬業,既對大家嚴格要求,又給予了同學們無微不至的關愛,對大家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如何培養“德才兼備、全麵發展、能力突出”的學教師,成為那個時代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期盼。畢業後,這些中師生大多數都回到了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用他們的雙肩和智慧撐起了鄉村教育的大半個,不少同學成長為名校長,教學骨幹,極少數改行從事其它行業的同學,如今也成為所在行業的翹楚。
有人:“中師生不容易,他們在懵懂時扛起了中國教育的半邊。多數人紮根於窮鄉僻壤,微薄的工資,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給孩子優質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他們對不起家庭,對不起自己,但對得起別人家的孩子,對得起國家教育!”
我深以為然。我試圖用笨拙的語言寫下一些文字,獻給那個火紅的年代,獻給普下上過中師的一代中專學生,也獻給自己,作為對那一段芳華歲月的溫馨回憶。
這部以“趙弘毅”為主線,回憶了他和同學們的三年中師生活。我想從中師生們的生活、學習、活動等方麵出發,來展現中師學生“思想活躍、積極上進、學習刻苦、能力突出、素養全麵”的時代特征。“趙弘毅”身上有我的影子,他是我心目中一個比較理想的中師生代表人物,他身上有著農家子弟傳統的勤奮好學、純真樸實和美好善良。“九一級五班”這個班集體,也曾經是我當年班級的番號,在這部裏我之所以繼續沿用,是難以割舍自己對這個班集體的熱愛,但她同樣是無數個優秀班集體的一個縮影,她代表著“求實、奮進、愛美、創新”師範學校班級精神。總之,故事裏麵所有人名、地名、班名和校名都不是特指,請讀者不要對號入座。
“曾經,我們真的以為我們是上眷顧的驕子,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最後才知道原來隻是草。”
有人感歎,“中師生是一代有見識,卻退出曆史舞台的過客”。他們看著時代瞬息萬變,卻因為腳步太重而追趕不上時代。
我並不這樣看,中師生這個稱謂雖然伴隨著國家招生製度的改革,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然而中師生的精神卻永遠都不會過時,她也為新時代如何重振師範教育指明了方向。
回望曆史,你,我,他(她),無數的中師生,我們都是一群仰望星空,數星星的人。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的中師時代。
第一章
許多年後,麵對許多高中畢業生高考後填報誌願時,趙弘毅準會回想起他當年中專考試後,去填報師範誌願的那個遙遠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