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1)

五月廿八,春末夏至。

卯時雞鳴,一位少年應聲起床,簡單的用昨夜裏倒好在木盆裏的井水洗了臉,雖然有些冰涼,但好在提神。

囫圇吞了幾口饅頭,少年拿著竹筐就健跑著出了門。

“方呈,這麼急著出門啊,鞋都不提好就去收網,也不怕摔河裏。”巷子對門正準備出門去織坊裏做工的大娘提醒了一聲。

“知道啦戴嬸!”少年邊提鞋邊蹦跳著往巷口跑去,等話完,巷子裏已經沒有了少年的影子。

戴嬸看到這番場景,不禁笑出了聲。

少年姓方,名呈。

爹娘早年在河裏捕魚時不幸出了水禍,溺水而死。

隻有九歲的方呈,過起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好在記事起被父親傳授過幾道捕漁技藝,也算是給自己留了一條生路。

跑到河邊,方呈放下竹筐,在麻衣上蹭了蹭手,黃黑的手伸進懷裏掏出半截蠟燭,立在河邊的一塊青石上。

方呈點燃蠟燭,退後跪下,拜了三次。

以前,方呈隨著父親捕魚的時候,曾聽父親講過“世間萬物皆有靈”。

方呈對此,一直信以為真。。

抬頭,看到蠟燭依舊閃爍,方呈起身,跑到昨傍晚下漁網的地方,拔起用來定住漁網的竹竿,拉住漁網,往岸上拉。

裝好魚兒,滿滿的一竹筐。

方呈有些喜悅。

今日的生計,有著落了。

收起漁網,方呈把竹竿倒放在岸邊雜草裏,背起裝滿魚兒的竹筐。雙手合十,朝河的方向做了個揖禮。

倒不是方呈封建迷信,實則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隨即不做停留,方呈兩步並一步的往村裏的跑去。

微微亮,方呈已經跑到村口,停下腳步,聳了聳背後的竹筐。

歇了口氣後,方呈起身往東邊巷子走去。

沒走兩步,方呈看見一位壯漢提著斧頭背著籮筐迎麵走來。

壯年也注意到方呈,咧嘴道:“可以啊臭子,今兒起得比我還早。”

方呈撓了撓頭,微笑道:“孫大哥,整一條魚唄,這魚燉湯老補了,拿回去給孫嫂吃,保證生個大胖子!”

壯年名為孫策,是方呈的鄰居。

自方呈爹娘不在以後,孫策瞅著方呈一人生活孤苦伶仃,平日裏沒少照料方呈的生意。

倒不是孫策這人樂善好施,主要是自己家裏有位管家婆要求這樣做。

孫策看著又想向自己兜售魚兒的方呈,笑罵道:“你子啥都不懂,嘴巴放風倒是挺快。算了,給你嫂子送一條去,我上山看看有什麼好物色,回頭拿來和你換。”

方呈欣喜點了點頭,伸出手,指了指巷子口又指了指背後的竹筐。

孫策曉得其意,擺了擺手,“快去吧,不耽誤你送魚。”

著,孫策上腿踢了方呈一腳。

方呈身形往前一撅,閃躲掉孫策的腿腳,一溜煙兒跑進巷子裏。

孫策也不做停留,提著斧頭走出了村子。

村口河邊。

晨風吹過,青石上,燭光搖曳晃動,沒有熄滅。

一隻糙手揮向蠟燭,蠟燭借勢,倒進了平靜的水裏。

孫策看著燭光沉進河底,笑了笑,沒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