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潛龍(1 / 3)

重巒疊翠,關山如黛!

毗鄰鹹陽的驪山山脈似一頭蒼龍橫亙於地平線之上。若於雲端俯瞰,山脈最高處如蒼龍仰長嘯,最高處的兩座山峰一左一右如蒼龍之角刺向蒼穹。沿著龍首兩側有兩條支脈延伸,這兩段支脈合抱呈弧形像一雙前伸的臂爪環抱著荒野,荒野如同明珠一樣被巨龍牢牢鎖住。

這是蒼龍戲珠之勢,有無盡神妙之處!

大秦定都鹹陽之後便將驪山劃為禁地,禁止黔首在此地營生。民間不知內情各種傳言真真假假。有人驪山有妖物出沒動則傷人性命,有人此地乃是先朝帝王隕落之地有種種不祥,有的則稱此地是大秦的練兵之地···大軍在側無人膽敢亂闖,此地神妙也少有人知。不管民間傳言如何,朝堂的袞袞諸公卻深知此地乃是神州少有的寶地。偌大寶地大秦當然不會空置,秦王政繼位後將驪山定為陵寢,至今已經修建八年。

暮盡明時驪山大地水汽蒸騰,山巒飄於雲海之上如蒼龍鬧海。待紅日東升水汽消於無形,隱在雲海中的景物漸漸呈現在眼前。青紗如海的荒野儼然成為一個巨大的工地,工地上溝壑縱橫荒丘接踵。在溝壑與黃丘之上無數人往來忙碌,像一群螻蟻在雨後搬動沙土疏通巢穴。

螻蟻們忙忙碌碌,一直到夜幕降臨才三三兩兩的歸隊,由各自匠作檢查。此時夕陽餘暉照耀大地,驪山一片嫣紅仿佛燃起連大火。

驪山,西繡嶺,晚照亭。

一個老者已經靜靜的坐了三,看了三。眼前壯麗的景致固然讓人動容,但引起老者感慨卻是那些宛如螞蟻般的人群。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蜉蝣短暫的生命尚可蛻殼羽化,人又何嚐不是可以不斷蛻變化為真龍?老人情不自禁感慨道:“遙想當年,老夫也曾是這群螻蟻中的一隻,在卑微中苟命,在亂世中求存,在逆境中掙紮!直到遇到恩師才打破宿命的枷鎖得道成名,幾十年過眼煙雲,回首往事令人嗟歎!”

老者身後,徒弟宋昊聞言有些傷感。師父魏轍為大秦效力一生,不想朝廷人當道竟被排擠出朝堂發配到驪山來修造王陵,蒼實在不公!一股憤慨之情充斥心間,宋昊抬頭悲憤道:“師傅···”

老者擺擺手阻止道:“我知道你要什麼,但這些話不能。更何況朝中之事遠非你看上去的那麼簡單,你想的未必就是對的!我若不願意來修造王陵,大王不會強迫我來此。”

宋昊聞言太頭不解的問:“那為什麼還要來此修造王陵?”

驪山之事幹係朝中很多人很多事,一旦了徒弟也也卷進這場看不見的漩渦,老者似乎有點猶豫是否告訴徒弟。轉念一想,既然徒弟已經跟著來了驪山,現在哪裏還能置身事外?老者輕歎一聲解釋道:“因為如此一來,我到此地之事便不會太引人注目,大王是怕驚動六國耳目使所謀之事橫生波瀾!更何況此事也有國相與太後的算計,牽一發而動全身,除了我沒有更合適的人選!”

什麼事不僅要師傅出馬,還要費勁心思避開六國耳目?宋昊心中滿是不解,看向老者的目光中充滿疑問。

老者沒有回答,轉身眺望這遠方。良久問了一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問題:“你可知我們現在所在何地?”

“師傅,此地是驪山西繡嶺,晚照亭!”

“那這裏由來你可知道?”

宋昊來此之前專門了解過此地過往,驪山的傳瞬間湧入腦海,接口道:“晚照亭因景而得名,據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從此處看去,日暮夕陽紅似火疑似烽火自西來。故而此地被稱作晚照亭。

然則這句話卻有兩層意思,一則是此地風景到了傍晚夕陽似火,二則是此地曾經是幽王舉烽火戲諸侯之地,幽王也因此失信於諸侯,最後連自己也死於驪山之地。大周精銳之士覆沒於此,犬戎勇猛之人亦埋骨驪山。以至於此地陰煞之氣侵襲地氣,尋常人等在此久駐就會狂躁難安,所以有人此地是不祥之地。

但我大秦國師曾經勘察過此地,此地龍氣濃鬱,故此大王繼位之後選此地修造王陵,是為鎮壓龍氣為國家定鼎下之用。”

但凡關係下大勢都不是什麼事,宋昊想到這裏皺起了眉頭。師傅的問話明顯是考較,修陵之事雖然重要,卻不至於師傅親自出馬。驪山之事對朝中重臣而言也不是什麼秘密,宋昊一時想不明白其中的關聯遂問道:“難道這裏還有什麼隱秘不成?”

“不錯!”老者頷首而言,一段少為人知的隱秘從老者口中緩緩道出。

“先朝大周王朝至幽王驟然衰微,傳言是因為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以至於失信於下導致身死國亡。這當真是可笑之極!大周幽王時期西北犬戎連年入侵鎬京,烽火才會連年不絕,哪裏關褒姒何事!諸侯勤王之師連年征戰早已疲憊不堪,哪裏還能次次出兵救援。

對外狄夷屢屢侵寇邊,對內諸侯專權幹政禍亂朝堂。厲王幽王王後皆出自申國,申國借此幹預朝政,幽王因此想廢申後立褒姒,是想擺脫申國對朝政的把控重振朝堂,沒想申國竟然勾結犬戎致使鎬京失守,才使得大周王朝驟然分崩!

幽王並非昏暈之輩!周室之衰皆因諸侯國背叛周宗!”

堯帝時下分絕為十二州,至舜帝時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製為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何謂五服?《國語·周語》記載,周穆王時祭公謀父曾:“先王之製,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具體而言,即以王畿為中心,按相等遠近依次劃分區域為“甸服“、“侯服“、“賓服“、“要服“、“荒服“,是為五服。

“當年大周王朝何等強盛!西至流沙東到大海,萬邦稱雄誰敢不服?然而自幽王起禮樂崩壞,王庭亂舞神州動蕩,萬民猶溺於水火之中。再現盛世還需時日,真是令人唏噓!”

昔日輝煌猶在眼前,今日戰亂切身體會。老者一臉憂鬱接著道:“大周自幽王開始衰微,世人皆知幽王最後一戰便是在這驪山,卻少有人知道當時幽王苦戰身死之際周室龍氣也散為九份。之後救援的諸侯宗室擊潰犬戎後各自得到幾份,才有後麵諸國先後崛起!

然而龍氣九分,當今所存戰國卻隻有有七個,幾經演變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得一份。大王繼位前,國相滅周宗廟遷九鼎於秦得到一份龍氣,加上便共有八份,還有一份龍氣不見了!春秋到戰國各諸侯國一直在尋找丟失的一份龍氣,我大秦國師勘測驪山之地時發現此處神妙。其實鎮壓龍氣是假,彙聚龍氣才是真!”

這意味著那份消失的龍氣遲早出現在此地!宋昊目光一凝已然明白過來追問道:“這麼來,消失的那份龍氣已經在驪山出現了麼?”

“不錯!”老者肯定道:“這股消失的龍氣我們稱為隱龍,隱龍神秘莫測,即便是百家聖賢也難以捕捉其痕跡,我朝武王遷九鼎入秦後,借助這等神器才隱隱能查看到這股龍氣變化。近年來,經過我朝連年征伐,趙魏疲弊,燕韓勢弱,齊楚醉生夢死,唯有我朝蒸蒸日上。下龍氣彙聚,我大秦已得其半。一統之勢已成,自然牽動龍氣。此次我所奉大王之命便是將之鎮壓在此,為江山一統穩固奠定根基!”

這裏宋昊已經恍然大悟,怪不得師傅在此久坐三。原來是師傅在此地觀望龍氣,遂問道:“現難道師傅已經確定那份龍氣就在驪山某處?”

老者無奈的搖頭:“我確實想找到龍氣所在,但隱龍無形即便是聖賢也難以察覺,我又怎麼找到?對此朝中三公也隱隱有所猜測,不過剛才見邢民忙碌卻忽有所悟,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宋昊一愣:“什麼?還有其它可能?”

老者一指前方道:“我在成名前也是這螻蟻中的一員,既然我能機緣巧合擺脫宿命枷鎖,難道別人便不會麼?龍氣無形,必附於有形之物,那麼身懷隱龍之氣的人是否也會如我這般,在顯形之前混跡於螻蟻之中,直到風雲際會才大顯身手乘雲直上九霄!”

宋昊愣了片刻,不可置信道:“怎麼可能!”

自帝禹家傳下以來,下龍氣所有皆附於王侯將相或者國之重器。從未有龍氣沾染俗物附著於庶民之上,七國列強上溯數代皆是百姓之一。姓氏傳承就像大樹散開枝葉一般,非分封之民哪裏會有姓氏!王侯將相盡是家傳,似龍氣這等逆之物,怎麼可能附著在螻蟻之上!!

宋昊第一反應就是不信,不過轉眼想到什麼猛然瞪大眼睛。老者已經接口道:“放在春秋之前自然不會有螻蟻成龍,但戰國以來,當初大周分封的數百諸侯國紛紛滅國,七大戰國紛紛變法更製,權力交迭後裔散落凡塵,現在的螻蟻已經不是當初的螻蟻了!誰知道他們中有多少是王公後裔,又有多少資卓絕之輩韜光隱晦!”

宋昊看著下麵是螞蟻般的人群怔怔無語,為師傅的猜測震驚不已。

這些螻蟻般的人大多是大秦邢民,也不乏六國逃難而來的庶民黔首,再加上駐紮在此地的大秦虎狼之師,少府以及奉常官員吏員足足有數萬之眾。想要找到其中一人無異於 大海撈針!宋昊深深的皺起了眉頭。

老者大袖一甩道:“蛟能化龍,蟲亦然能夠化龍!現在誰也不清到底是誰會化龍入,但使錐立於囊中,必會脫穎而出。我們仔細留心必能發現其蹤跡!

現在,我們該上任了,想必鹹陽的公函早已發到,奉常怕是已經等不及了!”

老者完邁步而出從西繡嶺平步而下,步伐看似緩慢卻轉眼去到遠處。

到底是誰呢?宋昊想到在驪山的秦王從弟,又想起師傅的話,思慮一番毫無頭緒。到底宋昊還是不相信庶民黔首也能建國稱王。看到師傅的身影已經消失不見宋昊不禁搖頭苦笑,師傅魏轍功法超絕,平步青雲自然不在話下,萬丈懸崖於他老人家而言仿佛不存,自己卻還得借助靈物施展駑馬步才能追上。宋昊想著從懷中掏出一卷竹簡往前一拋大喝一聲:“臨!”

臨字出口,地氣機隨之湧動,竹簡迎風而長如樓梯似的一級級排列眼前。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宋昊一邊口頌真言一邊邁上書梯,蜻蜓點水般的飛掠而去,在他腳下書梯隨著真言之聲延伸至遠方少府監作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