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錦鯉降生(1 / 2)

大夏 裕德七年

這一年,自打開春以來到五月入夏,江南江北一滴雨都沒有下過,裕德皇帝和大臣們急得團團轉,裕德皇帝更是多次祈雨而不得,皇帝從常雩禮到大雩禮,再到齋戒一月多次上表上祈雨檄文,直到三下罪己詔,統統沒見雨滴一絲一毫。

來也怪,直到裕德皇帝的幾位皇子,同裕德帝一同齋戒祈雨後,終於降甘霖,這普下的人都,幾位皇子中必有一位是子的真命繼承人,一試就靈驗!江南江北,大多雨水豐沛,雨量也剛剛好,可偏有東南一縣雨下不停,這個縣就是——興縣。

要這興縣,地處東南,雖不是富庶之地,但也是魚米之鄉,可偏偏的這個地方就好像是玉皇大帝的玩具,總是被老爺捉弄,別處風調雨順,這裏非澇即旱,別處旱災洪災,這裏魚米滿倉,別處春花燦爛,這裏陽春白雪……每每上報朝廷,戶部的官吏們都覺得是地方謊報,可每每皇帝派巡撫下查或者體恤又每每皆真,最後,隻得把這裏的縣衙職屬歸於朝廷,每任知縣都是吏部推舉朝廷親派,雖是七品縣令,但是吏部備案從五品,俸祿等皆從從五品。興縣每年的歲銀歲糧也在戶部獨立造冊,一切歸公。至於徭役兵役也都直接掛鉤兵部戶部。但隻有一點歸於地方,就是文武科舉鄉試和會試均歸於地方,別無優待。

來,興縣也是下奇縣了。由於知縣的委派是朝廷親管,興縣的官兒是升的最快的,那些懷揣報效朝廷的官吏把興縣捧成了香餑餑,而那些想撈油水的官兒卻是繞著興縣遠遠的,避之唯恐不及,更有甚者,聽到朝廷委派的風聲,就自導一處自跌馬下,請辭候補推諉不去的。貪官不去,這對興縣來是好事兒,至少不似其他地方,有刮地皮的事兒,百姓呢還算富裕,度日不艱。

可這裕德七年,興縣的百姓可是吃盡了苦頭,驚蟄一聲驚雷過後,興縣的雨就沒停過,無論大,一直就這麼下著,雨還好,百姓尚可生活,大雨就家家戶戶封門了,都不敢出門,因為春江水已漲,都怕在外被水衝走。可自從皇帝家祈雨得雨後,這就像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大雨滂沱,雨水如泄,已經連續半月有餘,不少農舍牲畜舍坍塌,堤壩也多處衝毀,也有不少土地沿著堤壩缺口被雨水衝刷而走,更別提地裏的莊稼了,初春種下的秧苗,除了衝走的,其餘全被雨水連根澆透,怕是雨停了也不中用了。

興縣的縣太爺朱巡更是急的不得了,興縣本就不是個富縣,隻夠溫飽有餘,原本就靠吃飯,如今這大雨一折騰,恐怕來年要受窮了,實在急壞了縣太爺。

此時,朱巡正組織人排澇,而幕僚的幾位師爺們正陪伴著縣裏的大法師和神婆,為縣裏祈福,祈求上趕快把雨水收斂,風調雨順,這是瞞著朱巡在做法,因為朱巡是不信這些怪力亂神的神漢神婆的。

而也在此時,縣衙的後堂,縣太爺夫人也是急的滿頭大汗,忙裏忙外團團轉,因為老爺的二夫人要臨盆了,連日的大雨縣衙後堂也已經多處漏雨,為了保胎二夫人已經搬到了二衙居住。因為雨水不停,家裏已數日不見青菜,眾人都靠蘿卜幹清粥度日,隻有有孕的二夫人日常裏還有些醃肉佐餐,興許是吃食上太過清淡了,二夫人肚子裏的家夥待不住了,卻選在此時要提前出來,二夫人臨盆在即了。

起朱巡的兩位夫人,頗有頭,正夫人因為早年隨太爺奔波,受了苦寒,隻生養了一位公子,之後就再不能生養的了,如今延續香火都要指望二夫人了,二夫人的這一胎是娶過門後的第一胎,是極重要的,都女人一胎順胎胎順,隻要這一胎順利生產,這朱家長房的香火還愁不能延續?所以眾人都對二夫人的這一胎抱著很大希望。

朱巡的夫人是京兆尹翁吉的嫡長女,閨閣名喚如玉,二十有八。起如玉夫人,就要一朱翁兩家的淵源。朱翁兩家祖上是同鄉,曆來有交情,在朱翁倆家祖爺爺輩上,兩家的兩位公子同年科舉同年中第,同年入仕為官,加上同鄉之誼,便結了金蘭之好。相較之下,朱家的家學淵源更深一些,朱家老太爺及第排名一十三,翁家次之,三十一,朱老太爺更受朝廷重用,因兩家有同鄉之誼又金蘭之好,朱老太爺一直扶持翁家,因翁家祖上世代經商,翁老太爺善經濟之能,朱老太爺多次不避嫌的舉薦翁老太爺戶部為官,翁老太爺自是不負眾望施展才能,翁家亦得到了朝廷重用,從此兩家一直相互扶持,互通有無,幾代累積下來,情誼深厚,到了朱巡這一代還結了嫡係姻親,更是情誼深厚。朱翁兩家雖不是什麼門閥望族,但也效力朝廷四代,逐漸成為清流的主力。如玉夫人在朱家的地位自是不必,單憑她生下嫡長子,就已經把嫡夫人寶座坐的穩穩的,相夫教子自然不在話下。當得知自己不能再生養,為了朱翁兩家的前途,也為了朱家長房香火延續,也絲毫不避諱的公然為夫續弦,這樣的氣度,無疑坐穩朱家的夫人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