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就是上半年,北半球溫暖舒適,萬物生長,南半球則冰天雪地,萬物沉眠,但由於中洲星的公轉周期要短得多,所以這種劇烈的溫度變化並不會導致文明無法生存,反而會在回歸線之間創造出一大片宜居區域,因為這裏的氣溫變化相對穩定,非常有利於文明在這裏落地生根。
做完這些,李初試著讓時間流速加快,打算觀察一下自己調試的成果,而最終結果也令他滿意,大氣循環表現的很穩定,李初又把意識潛入海洋深處,洋流係統也是表現的很正常,隻是……
“大海中的風暴有些變態啊……”李初看著眼前幾百米高的大浪和傾盆而下的暴雨,有些無奈,溫差過大的後果在海洋中表現的極其明顯。“這樣的話,本土文明沒有辦法發展出遠洋航海技術的……”
“算了,”李初搖了搖頭,“反正也沒打算讓土著們滿世界亂跑,等到他們有那個能力了再說吧!”
在李初和小白的計劃中,中洲世界的真正核心還是會放在中洲大陸的其中一小部分,至於為什麼不把整個星球都開發出來?說到底還是算力短缺的問題。可以預見,等到中洲星的智慧生物出現之後,整個世界的加速倍數會斷崖式的下跌,因為智慧生物的行為是很難計算的,單一個體都充滿了各種隨機性和可能性,再放大到社會維度,就更加複雜了。所以,中洲大陸上最初的文明規模絕對不會太大,在以後,隨著算力的不斷增加,中洲大陸上可探索的範圍也會慢慢增加的。
環境因素已經調整的差不多了,這樣一個星球,放到現實宇宙之中,應該要不了多少億年就可以誕生出生命的痕跡,但李初沒有時間慢慢等待中洲星自我發展出生命,於是他打算為中洲星指定生命模式。
“第一種生命就按照現實構建吧,畢竟世界的基本框架來源於現實……定義!以碳為核心架構的有機物,具有自我複製的傾向!”
這一句定義,是幫助生命形成的關鍵一句,在此之後,海洋中的大量有機物就會朝著自我複製的方向運動,當它們在某次隨機組合中形成了DNA和RNA結構,最原始的生命也就即將誕生了。
但李初並不打算創造一個僅僅由碳基生命統治的星球,作為一個神創世界,這樣太過於無聊了不是嘛?
於是,他又發出了第二個定義:“定義!意識可以依靠任何物質而存在!”
這就有趣了,意識,意誌,精神,靈魂,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人死了意識到底是否還能繼續存在,這個問題就連死過一次的李初都無法回答,但在這個世界裏,這是具有可能性的,因為這個世界的真正基礎不是真實的物質,而是基於算力的。所以,即使就連李初自己也還搞不懂意識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整個世界也隻有李初自己一個人的意識,但是這並不妨礙他進行這樣的定義,等到了未來,等到中洲世界生物的智慧覺醒之後,意識這個定義就會變成中洲世界廣義上的意識。
而這句定義,則代表著任何形態的生命都有可能出現,中洲世界,也將變成一副超脫常人想象的模樣。
“完美!開始運行吧!”李初將世界再一次備份,然後推動了時間軸控製柄,讓中洲世界的時間流速加速到了最大的87億倍,也就是現實中一天,中洲世界裏大約三千萬年。沒辦法,涉及到生命的計算都相當複雜,李初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算力瞬間又不夠看了。
“就這樣吧……”有了上次的教訓,李初這次打算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中洲世界上,於是他很有耐心的等待時間展現它的魔力。。
時光飛逝,中洲星廣袤的海洋下隱藏著生命的曙光,在過了一億三千萬年之後,李初監測到了第一個類RNA結構的複雜大分子,他如獲至寶,卻不敢加以打擾,隻是在一旁耐心的觀看。又過了兩億年,第一個類DNA結構出現,生命的曙光真正照耀到了中洲世界的之中,而此時,時間流速也降低到了25億倍左右,李初甚至將陸地區域的運算深度降低至極限,才保持住這一加速倍數。
終於,在世界誕生後的第27億年,李初撥動世界之後的第五億年,第一個單細胞生物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