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講解了建造過程後,大夥出發選址。這座山比起原先木屋的那座山土層更加鬆軟,主要以黑粘土為主,這對我們來說是好消息,土越粘牆越堅實。經過幾次踩點,我們一致決定將房屋選擇建在一片平坦幹燥的林地中間,背靠的是較為陡峭的山岩,前方不遠處便是水庫便於取水,而且這裏視眼開闊易守難攻豹子難以進入。
選好地址後,我發現後麵山岩上的石頭極其適合做石刀,許多原本就已經很鋒利,我和阿恒選取了幾塊石刀簡單處理後便就近開始砍樹。由於石刀是用樹藤綁在木棍上的容易脫落,所以我們選擇的是相對較小的樹,但樹幹足以當頂梁柱了。砍好樹後,我和阿恒將四根樹幹削尖牢牢地打入地下,為了更加牢固我們一直把樹樁打到岩石層大約有一米深,所以地麵上剩下的樹幹不到兩米,最後架上房頂估計在2米多點,這個高度已經足夠了。因為建的是土牆土房,所以這次的麵積沒有之間木屋大,這也將大大減小工程量。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打好木樁後若詩和芳芳帶著竹子和樹藤趕回來,花費的時間僅僅兩小時,緊接著她們又出發去尋找芭蕉葉或棕櫚葉之類的植被用來做屋頂。我和阿恒用她們帶回的樹藤開始綁主梁和屋頂的幹架,這種藤子十分牢固村裏的人砍來的柴就是用它捆的,還有一種樹皮土話叫“山絡棉”更加牢固,古代是用來做草鞋的,有這兩種用來固定主框架我們的土房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
進程比預想的還快,一小時不到框架完成,我想這與我們小時候玩過家家之類的有一定聯係,按照遊戲進行完全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建造房子。
“接下去這裏交給你們了,按照我說的把竹子劈成竹條編籃筐一樣把牆編好。”我對著若詩和芳芳說,此時我和阿恒已經把屋頂也鋪好。盡管看起來還很簡陋,但是一般的雨水已是打不進來了,我的建築理念很簡單,用竹子來當鋼筋泥巴當水泥,這樣牆體將會非常堅固。
我和阿恒在房旁邊開始挖土,就是剛才提到的黑粘土,這種粘土粘度極好,古代就是用它們來燒製陶器的,附近村莊有好幾個這樣的遺址。將泥土和水按照適當比例混合攪拌後,我開始往竹條上糊泥巴,對這一過程我的技術相當嫻熟,因為小時候我蓋過不少這樣的小房子。若詩見著好玩也加入了糊泥巴的工作,阿恒則幫芳芳一起編竹條,一切進行的十分順利,我們糊完第一麵牆的時候,竹條都已經編好。此時才是下午2點,速度之快連我都沒有想過,也在此時我們才想起來還沒有吃午飯。
“全體歸隊,每個都有。”阿恒手捧著洗過的金梨朝我們走來,盡管午餐隻有這些果子,我們卻感到無比的幸福,回想起來已經許多年都沒有這樣的滿足感,我忽然想起誰曾說過的一句話“人終究要回到大自然才能找回失去的快樂”。吃過午餐,大夥決定休息半小時後繼續工作,“差點忘記了。”我突然想起來一件重要的事情——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