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少林日常 一(1 / 2)

離別總是在所難免,快黑的時候,媽媽才依依不舍的下山,釋然送到寺院門口,媽媽就不讓送了,隻是三步一回頭的走了,釋然在後麵能聽到媽媽在哭,他也很舍不得媽媽,但他必須要走這條路。為了彌補上一世的遺憾,也為了能夠在末日到來時有能力保護家人。

晚上吃齋的時候,終於見到他的大師兄了,大師兄有點木,不太喜歡話。吃完飯跟著師傅一起做晚課。這還是釋然第一次做晚課,寺廟僧眾集中到一起做早晚課,那場麵也是很壯觀。

師傅給了釋然幾本書,分別是佛阿彌陀佛經、往生咒、大悲咒、楞嚴咒、十咒、心經。

師傅問他識不識字,釋然認識,他媽媽教過他,師傅又隨便拿出一本心經,挑了一段讓他讀了一下,發現沒有錯別字,也就讓他在一邊跟在身邊與大師兄二師兄一起,做晚課。當然他現在看書就好,等晚課結束後就去睡覺,從明早上開始跟著師兄一起。

第二一早,還沒亮,釋然就被師兄叫了起來,是到了做早課的時間了。走在寺院中,聽著晨鍾暮鼓,感覺整個身心都得到放鬆。

師父告訴他誦經念佛,要梵音嘹亮,可以洗除人間塵垢,灌溉人心中的慧苗,清涼的法音宣流,陶冶性情涵養身心。

早課首先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簡稱《楞嚴咒》。梵語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在念《楞嚴咒》之前,還要先誦與此密切關連的阿難讚佛發願偈十八句。依《朝暮課誦》順序∶《楞嚴咒》後為《大悲咒》、《十咒》和《心經》,《心經》末了,唱頌整個般若部的總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接唱‘上來現前清淨眾,諷誦楞嚴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結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願國泰民安。

連唱念佛讚偈八句,頌揚彌陀因地發願,果圓度生。讚偈接念佛號繞行,歸位後稱三菩薩,在三菩薩後,接念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而後以三皈依為普結回向,早三皈依後舉念“南無護法韋馱尊菩薩”三稱,最後唱頌韋陀讚,早課完畢。

整個早課給釋然的感覺就是-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聽到遠處打竹板的聲音,大師兄告訴他這是即將吃早飯的訊號。這時,在大殿裏,掌管香燭的僧人將一大碗粥供奉在佛像前麵,大約六點半鍾,木魚梆聲敲響,釋然跟著師兄們去齋堂吃“早粥”,這是僧人們一裏的第一餐。

在齋堂裏,和在大殿裏一樣,釋然坐在二師兄的左手邊,師父告訴他,以後這個位置就是他的位置了。

坐在東西向的狹長桌子後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座位。職位越高,座位就越靠近後麵中央。方丈坐的位置在一尊低佛像的後麵。

齋堂與現在的食堂差不多,僧眾們領了餐盤排隊領餐。早餐將各種蔬菜和豆腐煮在一起的“羅漢粥”、豆漿、素包子、饅頭、油條、鹹菜。

在吃之前,先要念《供養偈》,然後服侍長老的侍者從佛像前的碗裏取出7粒米,放在庭院中一個廊柱的木板上,並彈指向惡鬼施舍食物。

師父:吃早粥時,不僅要素淨,還要集中思想做“五觀”,也就是五種思想。

這五觀分別是:一觀食,觀想思量食物的來之不易;

二觀身,思量自己的德操,如何補不足;

三觀心,即觀想如何防止貪心而不犯過失;

四是正視良藥,即把吃飯視作吃藥一樣,是為了滋養身體;

五是成道業,把吃飯看成修行,吃飯是為了成就道業。

吃完飯,念《結齋偈》,布置一的工作,然後排隊離開齋堂,各回住處。像釋然、劍晨這些年齡的沙彌的任務隻是打掃一下寺院。其實基本都有年齡大的僧眾打掃過了。隻是防止他們犯懶才給他們安排任務。

釋然是第一見“跑香”禪僧回到禪堂,脫去袈裟,換上便袍和便鞋,然後參加“跑香”。當維納高喝“快”時,眾僧便開始疾走,這就叫“跑香”。

他們跑成幾個順時針的圓圈。距中央佛壇最近的是清僧(普通僧人),外麵一圈的是文職僧人,最外麵的是班首和維納。離得最遠的是“散香”,他手裏舉著竹棒邊跑邊敲打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