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梅裏(2 / 3)

誰知走到半路,公孫敖無意間瞥見女子的容貌,立時驚為天人,於是,幫人幫得很徹底,幹脆連洞房也替堂弟入了。

回到國內,公孫敖天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鎮日守著女子,憐愛不休。

東門襄仲聽說後,氣得火冒三丈,非要起兵攻打公孫敖。後來經過多方調和,才勉強同意,把莒女送走,兩兄弟誰也不娶,重新握手言好。

公孫敖表示,這個可以有。

但此後不久,周王謝世,公孫敖帶著重禮去吊喪時,卻帶著禮幣和新夫人逃去了莒國。

眾人無可奈何,公孫敖的家族便由他的長子繼承下來。

在莒國居住數年,恩愛也恩愛了,孩子也生了,公孫敖又想回魯國了。

又是一番多方調和,東門襄仲發言:公孫敖回來可以,但是卻不能再參與國政,因為他實在不想在朝堂上看到公孫敖那張臉。

公孫敖表示,這個還是可以有。

但回魯兩年,公孫敖又耐不住了,舉家搬去了莒國。

事情到此應該結束了吧,但是不,兩年後,公孫敖又遞出申請,要求回魯國。

聽到此,連棠也不禁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結結巴巴道:“那個卿,真是,不怕麻煩呀......”

荷嘖嘖稱歎:“能折騰,真是能折騰,這就是夫人常說的‘生命不息,折騰不止’嗎,那後來怎樣了?”

我:“後來,正如你說的,他終於把自己的生命折騰止了,死在了來回奔波的半路上。”

荷咂嘴。

棠接著道:“那再後來呢?”

我:“再後來,魯國不讓他的屍骨入境,還是齊國人想了一個辦法,把他的屍骨放在兩國邊境處,生生地把一個家事弄成國事,這才葬回了魯國。”

言畢,就見兩個小侍女半張著嘴,表情分外奇幻,好像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一句話:一輩子能折騰到如此境界,這必須是個人才呀!

出了莒國,不過兩三日便到了吳國地界,天空下起濛濛細雨,遠處的景物都變得影影綽綽的,空氣中到處彌漫著一股飽蘸雨露後梅花的清香……

相傳,吳國為周泰伯所建。泰伯乃周太王(周文王父親)長子,他見父親有傳位三弟季曆的意向,便攜了二弟仲雍以采藥為名避位南方。

某一日,泰伯來到太湖流域,又累又餓,便把馬栓到一處木樁上休息,誰知第二日此木樁竟開出了幽幽的梅花。泰伯認定此處是塊寶地,便定居下來,披發文身,與當地人一起,在此處建立了國家,也就是今天的吳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與梅花的不解之緣,吳都境內遍植梅花,連都城的名字梅裏,都以梅花命名。

讓我深深覺得,這個素來被中原詬病為南蠻的國家,其實甚是風雅。

河道悠悠穿城而過,清冽的水汽帶著樹脂的清香迎麵襲來,河道兩岸屋舍林立,飛簷崢嶸,像一群群沐浴在細雨中的蝙蝠在那裏棲息。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地方,人們枕河而居,出門便能行船,車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滿耳水聲,滿目水流,就連那軟軟的吳語,也似帶了流水溫柔多情的味道。

直覺地,我覺得吳國比楚國更像江南國度,她就像一位地地道道的水鄉女子,柔潤多情,風韻如畫。

就連我們所住的地方也頗具南方特色,依水而建,溪流淙淙,院中的石板地上有一口古井,井邊是一棵高大的香樟樹,稠密的樹冠有一部分耷拉在院牆上,樹下苔痕處處,鳥糞點點。

不像是驛館,倒像是一處宅院。

景煜說,這是吳王特地賞賜下來的,就吳國而言,已是最高規格的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