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帝都長安
寶元年,正月初一,大唐皇帝李隆基禦勤政樓,受朝賀,大赦下,改元寶。
後分平盧別為節度,以安祿山為節度使,此事標誌著大唐十節度經略使的局麵形成。
寶元年正月,是時唐王朝共有州三百三十一,羈縻州八百。為了抵禦周邊族的侵擾,在沿邊各地陸續設置了十節度、經略使,募兵戌邊,邊防節鎮將領的權力增大,形成了內輕外重的局麵。
安西節度鎮撫西域,統兵二萬四千;北庭節度防製突騎施、堅昆諸族,屯伊、西二州之境,統兵二萬人。
河西節度斷隔吐蕃、突厥,統兵七萬三千人;隴右節度備禦吐蕃,統兵七萬五千人。
朔方節度捍禦突厥,統兵六萬四千七百人;河東節度與朔方掎角以禦突厥,統兵五萬五千人。範陽節度臨製奚、契丹,統兵九萬一千四百人;平盧節度鎮撫室韋、靺鞨,統兵三萬七千五百人。
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兵三萬九百人。嶺南五府經略綏靜夷、獠,統兵萬五千四百人。
此外又有長樂經略,福州領之,兵千五百人。東萊守捉,萊州領之;東牟守捉,登州領之;兵各千人。各節鎮兵總共四十九萬人,馬八萬餘匹。在開元以前,每年供邊兵衣糧費不過二百萬;寶年間,邊兵增多,每年用衣一千二十萬匹,糧一百九十萬斛,公私勞費,民始困苦矣。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皇帝李隆基逐漸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寶後,政治愈加腐敗,加速了土地兼並,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均田製破壞,均田自耕農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又造成了府兵製徹底破壞。後來邊患增加,用兵不斷,戍期延長,加上腐敗日益嚴重,邊將侵吞士兵財物,強迫士兵為自己服苦役,因此無人願當府兵。
唐代前期實行西魏、北周、隋以來的府兵製,但府兵製是建立在均田製基礎之上的。府兵征發的對象本是均田製下的農民,均田製破壞,府兵製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所以從開元年間開始,募兵製就逐漸代替了府兵製。募兵製實行後,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有利於生產的發展,為邊防軍鎮提供了可靠的兵源。
寶以後,因為承平日久,人們都認為中國可以銷兵,民間也禁止攜帶兵器。隨著政治經濟的變化,社會風氣也有變化,人們恥於當兵,子弟為武官者,父兄擯不齒。所應募者,皆是市井負販、無賴子弟,未曾習武。又由於皇帝李隆基聽取了宰相李林甫的讒言,采取了以夷製夷的政策,節度使多任用胡人,邊鎮中的士卒也有很大一部分胡人,猛將精兵,全集中在幾個邊防大鎮,形成了裏輕外重的局麵。而且募兵製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
大唐寶三載,這一年,大唐皇帝李隆基閑著無事,就做了一件極其無聊的事情——改“年”為“載”。以顯示自己文治武功與上古唐、虞二帝齊名。
這時的長安城金光門處一個叫華興的男青年他拽了拽包袱,又摸了摸懷裏的信和路引,抬頭對著空看了看,仿佛在:“大唐你好!我來了。”
因為他是個穿越者。
三個多月前,華興隻是一位二十一世紀某大學的在讀大四文科生,因為參加了“誌願者支教”到西部某地支教,可能是因為高海拔的問題,產生了“高原反應”在一個公路休息站暈倒了,三後華興發現自己“一覺醒來”就成了大唐寶三載進京趕考病倒在長安城郊客棧裏的二十歲“鄉貢”士子——同名同姓的“華興”,經過三個多月的煎熬,華興發現已經錯過了“春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