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一箭三雕(1 / 2)

打發胡桂離開後,我就讓侍從們抬著滿滿的數箱金銀,直達瓊林庫。順帶,還讓人去朱鏡殿傳李月茹過來見駕。

也沒有別的原因,我就是想在李月茹麵前顯擺一番。看,又有人給我送錢來了。而且,這次還是光明正大。既不是靠蒙,也不是靠嚇,更不是靠追討。

至於瓊林庫,就是我一直口口聲聲,著喊著的大明宮之內庫了。當然,內庫還包括玄宗皇帝設立的大盈庫。隻是,自安史之亂後,大盈庫已經徹底廢棄了。

那知,我剛抵達瓊林庫,就見李月茹和上官婉兒皆在此處,還有有笑。更有管理庫房的內庫宮人在細細盤點,堆積的金銀錢帛亦是無數。

獻寶的心思,自然全無。我隻好問李月茹道,“愛妃,這。。。這,又是何等情況?”

李月茹先是一愣,繼而就笑道,“聖人莫非忘了,今日是秋銀進庫的日子。另外,還有部分李府貪獲之物拍賣之所得。故向,向尚書也差人一並給送來了。”向尚書,就是向文豪,大隋朝現任的戶部尚書。

當時,要減少庫銀進宮的份額,其實就是這廝提議,差點害得我餓肚皮。我雖然大人有大量,不願和他一般計較,依舊讓他坐在戶部尚書的位置上。但這次尚書院的常委,他一樣也沒指望了。不曾想,我以為是個多麼清高的人,一旦失勢,馬上就來拍我的馬屁,還拍的很歡快。

於是,看著內庫宮人正在清理的,堆積如山之金銀錢帛,我就好奇追問道,“這,亦是多少錢帛呢?”

“根據戶部所稟,金銀錢帛折合一百一十餘萬貫。其中,稅銀二十八萬餘貫,李府貪獲之物拍賣所得,計八十二萬餘貫。”

“稅銀,隻有二十八萬餘貫。看來,今年又失了不少啊,”我忍不住歎了口氣,如此感歎道。

之所以如此感歎?嗯,我似乎先前已經交代過,就是依照大隋朝不成文的規矩,下百姓三十抽一入國庫。然後,再三十抽一以供內庫。

這種稅製,共分春秋兩季。而戶部本次送入宮的秋銀,隻有二十八萬餘貫,反算國庫就隻入賬了九百餘萬貫。即便加上春銀,今年的國庫稅收總和,也隻有一千八百餘萬貫。

難怪向文豪這廝,要在我身上拔毛了,就因為朝廷的日子一樣難過。畢竟,去年大隋的國庫收入,還有近兩千萬貫。過了一年,便少了二百萬貫。可吃飯的嘴,還是那麼多張。

要,自安史之亂以後,大隋的國庫銳減,是因為人丁減少,以及大量的土地荒蕪。可如今,安史之亂已經平息了這麼多年,大隋更已經休養生息了許多光景。國庫的稅收,卻沒有絲毫複蘇的跡象,更有每況愈下的征兆,這個現象就不尋常了。

原因,到底出在哪兒裏?自然是朝廷越來越窮,有些人卻越來越富了。如何將稅銀收上來,也是擺在我麵前的難題,更是我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了。

好吧,遠了些,還是回歸這些貢銀吧!至於李府貪獲之物拍賣所得八十二萬餘貫,為何也要送進宮來。其實,這和稅銀是一樣的道理。白了,就是隻要入國庫的錢,內庫都會扒上一層皮,均按三十取一的比例提取。而王甫當日差人送進宮的髒銀,有一部分就是按這個方式計算出來後,再添入的。

否則,就算內庫巔峰時,每年有接近百萬貫的收入,更有逢年過節朝臣的賀禮,可大明宮一年如此大的花銷,而我老楊家列祖列宗更少有勤儉之輩,怎麼可能攢下二百餘萬貫,如此巨大的家當了。

當然,我承認自己也不算勤儉之輩,同樣沒想著給子孫後代攢下多少家底。所以,我就叫過負責錢帛交接的戶部員外郎,讓他回去後替我給向文豪傳個話。也沒別的,從今以後,內庫從國庫提錢的比例,從原來的三十取一,調整為五十取一。

另外,我還讓其帶回一百萬貫,以歸還國庫。當然,這一百萬貫,可不是我打賞國庫的,而是我特批的專項資金。至於幹什麼呢?自然就是考慮首都軍區改製及建立皇家軍事學院一應所需。

大隋的士兵地位低,我雖然想大幅度提高士兵的作戰力和凝集力,卻不代表我願意捧一堆驕兵悍將出來。身份地位,會大幅度提高不假,但不代表還可以領取高額的俸祿。

如此一來,按照一個士兵一年的平均投入計算,四貫錢足矣。一百萬貫,足夠首都軍區和皇家軍事學院一年之所需。這也少了有人在首都軍區改製的話題上,怨聲載道。

可是,李月茹一聽我如此安排。特別是聽,我還要退換一百萬貫給國庫,頓時就不樂意了,嘟噥著嘴,道,“聖人前段日子,趕走了不菲數量的宮人。內庫用度降了不少,為體恤國事之艱難,將這個供銀的份額降低些,臣妾也覺得無可厚非。但內庫如今,雖然不差錢帛,可國庫同樣有李輔國府中抄沒的大量財貨進庫,想必幾年內一樣也寬裕的很,為何就要返其一百萬貫呢?何況,這首都軍區改製,雖然是聖人的旨意,可畢竟也是朝廷的軍隊,大隋的子民。哪有聖人拿自己的私房錢,去貼補的道理。臣妾可剛過上幾舒坦日子,聖人莫不是還嫌這種日子長了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