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修仙。人為何要修仙?修仙,使人可以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不承生老病死之痛,不受七情六欲之困惑。是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仙人,一類是世人。仙人有仙根——仙耳仙目仙舌仙體。不畏三昧真火,不懼五雷轟頂。在《太一修仙錄之卷三》中有釋——修仙,是人不斷修煉,不斷領悟,致使心靈境界達到某一種超脫狀態的過程——之後,人的肉體得到升華,逍遙自在,了無牽掛,能預料和看透事物的本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具有一定道為,並擁有一些通之術。世人,為仙人所造。共工撞倒不周山,降大災,火山爆發,洪水下流,飛禽走獸四散卻不可逃。陰女體恤萬物生靈,采南極之石補,掘北極之土修山。事了,陰女放己身之血,入白骨之體,又彙聚地界遊魂野鬼,愣是造出了萬萬千千的世人來。世人,分為男女。一男,一女,可衍生出三三五五世人來。如此這般,三界又生出了氣息。

陰女,本是仙體,有仙血。造出來的世人亦然有仙血。

世人,不願受輪回之痛,吸地之靈氣,修化為仙人。

修仙,要有仙覺。《抱卜子內篇之卷一》有載——

修仙,其第一本要為仙覺。無仙覺者,不能修也。仙覺,察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光。

仙覺,分為九品。分別是——

一、至品仙覺。

二、高品仙覺。

三、上品仙覺。

四、真品仙覺。

五、靈品仙覺。

六、神品仙覺。

七、品仙覺。

八、玄品仙覺。

九、太品仙覺。

通常,世人生所擁有的仙覺或是無品,或是至品。無品仙覺,便是沒有仙覺。修仙,不僅要有仙覺,而且還要仙覺達到神品,及以上。《抱卜子內篇之卷一(補二)》有言——

仙覺,未及神品及以上之修煉者,大修,至上,為真人。事後,不能再修。

不過,修仙者發現——仙覺未到神品,亦可先修仙覺。仙覺達到神品,再修煉成仙。至於,無品仙覺之世人,卻很難修煉仙覺——空勞一生,也不見能獲得仙覺。或有,少之又少。

南山以北,有山。山為臥龍山。《山海誌之幽山篇》有載——

昊大帝禦九龍南行,途過此山。山大,巍峨高聳,盛氣淩人。九龍畏懼,相繼臥下,不敢過。久之,與山同化。

臥龍山高大剛直,外形如盤臥九龍,龍顱仰,似嘯叫,淒淒慘慘戚戚。山體中段,如大刀橫割。地麵平齊,有林木,青草,野花。溪水從林木間歪歪斜斜穿過,時有飛禽走獸秘悄來到這裏飲水。在山平麵正北部,坐有宮殿,是為正德明鏡宮。宮殿大門口,兩側,各立有一座身穿蓑笠手持長劍的人身石像。在《仙鬼謠聞錄之卷三十六》記載——

九龍遇山不行,趴臥不起。昊大帝久坐,生困,便命跟從在山腰處修建一宮殿。殿成,昊大帝進住、大睡,一覺醒來,已過萬萬年。殿外守將罡、地煞亦化為兩座石像。

在山平麵正南部,離正德明鏡宮八千九百丈,有一水池。水池呈五行八卦狀。池底有字,字大如牛,寫的是——

池中之水。盈滿,滴水入池,底水不出,層麵之水外溢。

久之,滴水遊於池邊,再滴之,外溢。

水大灌於池,水入底,底水上流,遊於表麵。再灌之,底水與灌水同溢。

試問入水換陳水,如何?

要離開此地,須走東部鐵鏈橋。橋長三萬八千丈,由十二根鐵鏈組成。上,扶手兩根。下,橋麵十根。橋麵有石板,年久損壞,或有裂紋,或有斷裂。石板上長有野草、鮮花、青苔,亦有少許的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