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在主位上的感慨,讓台下之人開始議論,伍孚、張邈二人麵露惋惜之色,伍孚本就是忠貞之人,不然也不會受董卓賞賜後,又親自刺殺董卓,隻不過沒有成功罷了,張邈乃是俠士,自然敬重忠臣,其餘眾人多都麵露憤色,甚至有破口開罵那當朝宦官,顯得有些群情激奮,唯有許攸、邊讓二人臉色不變。
成煜看此時眾人的表現算是明白了袁本初的想法,這是想要自己為由頭來言責宦官啊,自己暗坐一旁,卻不想也躲不過去,袁本初好一個陽謀,無論自己是否看出他的想法都不得做這個引言人,若不引言豈不是顯得自己太過懦弱。
見此成煜站起向袁紹做輯講“袁君之言,煜代先父鳴謝於心,想先父忠貞一生,卻不想慘死於人之手,生為人子,不能替父正名,實則有愧人子,不曾想先父之事竟藏於袁君心中,煜拜謝袁君”,完就施一大拜。
拜完之後繼續道“家父雖死,想必亦也無悔,隻是子受宦官迷惑至今,雖一屆布衣卻也飽受恩,若能令子看清這宦官,煜願效先父之徑,隻恨這不公”
袁紹雖是想要讓成煜起個拋磚引玉之用,不曾想成煜的這麼好,雖臉色依舊顯得有些蕭瑟,但心中也不由大喜,暗暗想“這成煜倒是有些能耐,將來不定還是有些用處”,將成煜在自己心中拔高了一些。
袁紹連忙開口“雖未有幸見過成使君,想必煜之不遜其父之風”。
伍孚開口道“忠義之後,豈非尋人,實乃大丈夫”,伍孚與袁紹雖都是反對宦官,但是他們的出發點還是有些不一樣,伍孚忠於子,認為子是受了宦官的迷惑,而袁紹並非這樣認為,而成煜的言語中透露著忠於子的意思,自然讓伍孚對他又親近了一分。
不光伍孚,周圍一圈人聽完後都暗自點頭,隻有許攸有些嗤之以鼻,心中暗罵迂腐。
聽完兩人的誇獎後,成煜又做輯後才返回末席,他的作用已經使用完了,剩下的看袁紹的了。
坐在主位上的袁紹見眾人都神情思索,又出一個令大家措手不及的消息。
“子以收回皇後的璽綬,怕是不就便要將其打入冷宮”。
眾人一臉驚鄂,王甫等人想要廢除王皇後的朝野都知,隻是此事持續了一年之多,眾人都以為是子不願廢除皇後,不曾想此事宦官已經挑唆成功了。
此事成煜是沒有印象的,他所清楚的事情都是黃巾起義以後的事情,不過他也能想到廢除當今皇後以後的平衡失控。
邊讓終於出了第一句話“當今皇後又無過錯,一群不全之人竟敢廢皇後,子當真無識人之明,竟妄信一**獰之徒”。
“我等身為臣子,豈能枉議子,隻怪宦官禍亂朝野,蒙蔽子,才至於此”,坐於左側的首席伍孚開口。
邊讓聽完伍孚的話後有些不服,開口辯道“若是子有識人之明,又豈能是今這個局麵“。
“子隻是受了宦官的蒙蔽,若能除去宦官,子必定醒悟,必能還一個朗朗乾坤,伍孚與其爭辯。
“恨不能提三尺之劍,手刃國賊,事若成功,身首異處又有何懼”,伍孚了自己的宏願。
邊讓見伍孚情緒激動,也不再回應,一旁冷眼看著,心中暗暗不服。
成煜雖不認同伍孚的前半句,但是後半句還是認同的,若是能清掃朝野,那也必定青史有名了,想到這裏抬頭看了看上方的袁紹,不知道袁紹是不是受到了伍孚的啟發才誅的宦官。
隻是誅宦官之後的事卻並非那麼易,殺宦官等於無視皇權,做了這件事無非兩個結果,一個像霍光那樣做一個權臣,要麼坐著等死,即使做了權臣,後輩也難善終,若想善終,則隻能代替。
堂上雖大多不太認同伍孚的話,但看伍孚的有些激動,也不再反駁。
台上袁紹聽完伍孚的話後,看了他兩眼,暗暗將此人劃出自己的親係範圍之外,又看了看邊讓暗暗點頭,見此時堂上的議論有些偏題了,袁紹暗示了許攸一眼,許攸微微點頭,暗示袁紹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