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趙愛兒和白倩彤進來,劉稚微微一笑:“不妨事,未雨綢繆罷了。”
趙愛兒搖頭:“大王不要騙人,未雨綢繆就要三爺率領十萬騎兵進駐樓蘭郡,要真有事,大王還想怎樣?”
十萬親衛軍隨行,已經足以震懾西域三十六國,不要忘張郃還率兵五萬駐守在樓蘭郡,現在,一道命令顏良率十萬騎兵進入西域,要說沒事,誰會相信?
人口與兵力成正比,根據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等史料記載以及考古資料分析,大致在相當於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新、疆地區逐步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過渡。各種資料都清楚地顯示: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再到鐵器時代,一直至秦漢之紀,已有很多部落、民族在西域各地遊牧聚居,繁衍生息。
例如天山北部地區的塞人、羌、大月氏和烏孫人,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以畜牧業為主,故被稱之為“行國”;在天山以南、昆侖由以北租蔥嶺以東地區,則居住生活著許多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的居民和部落集團,人們將他們稱之為“城郭諸國”。
《漢書·西域傳》中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主要是指這些“城郭諸國”。這些地方政、權組織因自然條件不同,不僅有自已風格獨特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生產,而且其社會內部已劃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富人和平民階層,有各自的軍政管理體係。值得強調的是,上述的所謂“行國”或“城郭諸國”與我們現代具有嚴格的組織機構與政治意義的國家是儼然不同的,隻能是一些以綠洲或草原地域,為單元的地方或民族名稱,是我國古代某些部族或民族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以生產為單位的某種生存方式。
例如“城郭諸國”中,最小的單桓“國”,隻有27戶,194口人,充其量隻是一個環綠洲而聚居的村莊而已,而且還是一個小村莊。至於那些遊牧民族的“行國”,逐水草而行,連固定的疆域都沒有。不僅如此,當時這些‘西域諸國”,如同史書所言:“各存君長,兵眾分弱,無所統一。”因此,秦漢以前,由於自然因素和社會發展條件的限製,新、疆從來就沒有過由某一部族或民族建立的統一的所謂地方政、權組織。
就這樣一個西域,真的經得起曠世大戰?
當年西域諸國隨董卓發兵與劉稚大戰,所謂的百萬之眾,已經包含西域諸國的極限,諸國國內已經是滿目皆婦孺,所謂百萬,隻是虛張聲勢而已,如果當時真的跟劉稚打下去,等待的就將是滅國,西域再也不存在所謂的三十六國,所以,劉稚發出停戰號令,絕大部分國都趕緊遵從。
現在十萬親衛軍足以震懾西域,為何還要調顏良進西域,要說沒有大事情發生,打死兩女也不相信,白倩彤就一臉憂鬱的看著劉稚。
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不管白倩彤怎麼想,怎麼疾言厲色的教訓白律琦,但是,兩人的血脈相連那是怎麼也割不斷的,所以,現在看到劉稚調大軍進西域,白倩彤能不緊張嗎?一邊是男人,一邊是親人,怎麼不叫白倩彤擔心?
後宮嬪妃們為何拚命爭寵?因為不爭寵就會真的活不下去,深宮殘忍,命如草芥。
首先古代後妃各個級別之間的待遇差別太大。待遇的差別其一表現在官位之高低,例如唐代後宮女子等級可分為:皇後、貴妃、昭儀、婕妤、才人、寶林、采女。清代後宮女子等級可分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
其二是配給各級別生活用品和服飾頭飾差別太大。例如清宮,從皇後到官女子所配侍女依次為12人、8人、8人、6人、6人、4人、3人、2人、0人。生活開銷費依次為:20兩黃金加200兩白銀、800兩白銀、600兩白銀、300兩白銀、200兩白銀、100兩白銀、50兩白銀、30兩白銀。
更別提住所的大小、裝飾、朝向、冷暖、遠近等待遇上的差距了,而身份待遇上的懸殊往往意味著自己是生如草芥任人宰割,還是升做貴婦掌控命運的天壤之別
當然,曆史上不乏背負著家族命運步入皇宮的女子,她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代表著家族形象,所以她們不得不爭寵,不得不為家族的盛榮、青雲直上爭得一席之地。
例如曆史上的烏拉那拉氏家族的三位皇後、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後衛子夫和他最愛的女子李皇後等。